文档详情

第10讲 大众传播与隐私权.ppt

发布:2016-11-22约4.06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讲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力的保护 开篇案例 写软文被判罪,媒体人与有偿新闻胶葛何在? | 观察 http://chuansong.me/n/1887253 有消息称,《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尚进由于为企业撰写宣传文章涉嫌受贿,已经立案调查,该案于今天(11月5日)公开审理。近两年来,我国打击有偿新闻的风声越来越疾,这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一存在已久的行业现象,思考媒体与权力的关系。 有偿新闻是中国特色? 也许对于很多国人来说,新闻与广告往往纠缠在一起,一篇报道读毕,即使外行人也常常觉得“很软”,并逐渐司空见惯。但殊不知,“有偿新闻”是彻头彻尾的中国特色,我们国家已经与它斗争了20多年,即便不断有媒体人为之付出法律的代价,它却从未退出过行业舞台。 有偿新闻归因探究:权力寻租的怪胎 红包和软文正是媒体寻租的两种主要方式,它们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一个在转型国家普遍存在的难以治理的病症。所谓的国家转型大多是指政治领域从过去的专制主义向民主政治的过渡,抑或在经济领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如俄罗斯、墨西哥——和中国社会制度上虽有不同,但都是位于转型国家的序列中。在这些国家中,政治权力和金融寡头操纵传媒,再加之媒体工作者本身的收入状况不好,导致他们依附于政治和经济权力,形成了政、商、媒勾结的局面。在墨西哥,还有犯罪集团在挑战国家权威,操纵传媒,使根治媒体寻租难上加难。 ——展江、彭桂兵《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69页。 本章要点及学习目标 一、隐私和隐私权 思考:什么是隐私?谈谈你所知道的新闻侵犯隐私权案例。 看看下面的这些现象是否属于侵犯隐私范围? 电话号码遭曝光 众艺人饱受骚扰怨声不断 明星北京住址再曝光 地址真实度高隐患不少 明星座驾车牌号遭曝光 范冰冰等百位明星身份证照曝光 哈里王子裸照风波 什么叫隐私?隐私权? 一、隐私与隐私权概述 (一)隐私 1、隐私概念: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 隐:个人不愿意被他人知悉(包括被他人打听、收集、传播等)或者受他人干扰(包括侵入、窥探、摄录等),即所谓“隐” 。私: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事。 2.隐私内容:个人的健康、生理缺陷和残疾、婚恋经历、财产状况、私人日记、信函、生活习惯等。 (二)隐私权 1.概念:指法律保护的公民不愿公开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力。 2. 沃伦家的烦恼和《论隐私权》 1890年,沃伦夫人的丈夫、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沃伦和律师路易斯·布兰代斯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论文《论隐私权》。 这篇论文的核心概念就是“隐私权”,被认为是隐私权作为一项民事法律权利的开端,标志着现代隐私权的诞生。 3.隐私权法源于商业化报纸的侵扰。 到了19世纪末期,西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社会转型,各国纷纷转向工业化、城市化,其间出现了大量商业性大众报刊,有几分类似于20世纪末互联网的崛起。从1850年到1890年,美国报纸发行量增长近十倍,它们竞争激烈,并广泛深入地渗透了整个社会。纯粹私人的事件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成公共话题,而报刊似乎日益倾向于开展这种活动。“事实上,是对报界的义愤,首先创造了法律上的隐私权。” 4.隐私权的特征 第一,权利主体是自然人; 第二,隐私权内容丰富:私人通信、生活秘密、身体秘密等。 第三,隐私权内容包括隐私主体对隐私的控制权,及使用权。 第四,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三)隐私权的发展 诞生于美国 消极:不被了解的权利 积极:自己的信息自己控制的权利 《世界人权宣言》:“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 (四)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 采取间接保护的方式 隐私权不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纳入名誉权保护 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8月7日) 第7条第3款。 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区别 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关系 1.名誉权 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2.联系 二者都是与精神利益有关但不体现直接财产内容的人身权利,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有时会导致名誉权受损害的结果,但并非所有侵犯隐私权的行为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而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可能包含了侵犯隐私权。 3.区别 主体不同:名誉权的主体除了公民之外,包括法人。 但法人没有隐私权。 性质不同 侵权方式不同 侵权结果不同 处置权不同 责任方式不同 二、侵犯隐私的方式 公开传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