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望诊的临床意义与注意事项,常色与病色.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望诊
一、望色
(一)定义
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色——颜色
泽——光泽
面部皮肤
(二)望色的原理与意义
1.望面色的原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1)面部和脏腑连属关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 )面部和经络连属关系—手足三阳经上行头面,特
别是阳明胃经多气多血。
(3 )面部皮肤薄嫩外露,色泽变化易于观察。
(二)望色的原理与意义
2.望色、泽的意义:
五脏之色
色-颜色 :属血——反映气血盛衰和运行情况
血色
包括青、赤、黄、白、黑五种
泽-光泽:属气——反映脏腑精气盛衰
荣润光泽—脏腑精气未衰,无病或病轻
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病重
《四诊抉微》:“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望诊遵经》:“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
(二)常色
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特点:明润含蓄
(二)常色
我国正常的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常色的意义 红黄隐隐——胃气充足,精气内含
明润含蓄——有神气
常色可因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的不同而有差异。
(1)主色:个人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
主色
常色 属个体特征。
客色
(2 )客色: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
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
(三)病色:
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晦暗枯槁 —— 色暗而无光泽
基本特点:
暴露浮现—— 面色异常明显显露于外
(三)病色:
1.病色善恶
善色:病色光明润泽—— “气至”
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
新病,轻病,易治,预后较好。
恶色:病色枯槁晦暗—— “气不至”
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荣,
久病、重病、难治,预后较差。
《黄帝内经》论述面部色泽变化归纳表
平 人 病 人
五色 五脏 有华主生(善 无华病危(恶
有华无病 无华将病
色) 色)
青 肝 如苍璧之泽 如蓝 如翠羽 如草兹
赤 心 如白裹朱 如赭 如鸡冠 如衃血
黄 脾 如罗裹雄黄 如黄土 如蟹腹 如枳实
白 肺 如鹅羽 如盐 如豕膏 如枯骨
黑 肾 如重漆色 如地苍 如乌羽 如炲
大医精诚 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