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临床检验讲解整理溶组织阿米巴实验室诊断技术.docx

发布:2018-09-27约3.67万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溶组织阿米巴实验室诊断技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郭杰 ? 一、概论 阿米巴原虫病主要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高致病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原虫多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和肝脏,且以滋养体形式侵袭机体。根据感染的部位不同,肠道阿米巴主要引起阿米巴痢疾和阿米巴结肠炎。肠外阿米巴主要引起阿米巴肝脓肿、肺脓肿和脑脓肿。 每年全球有 5 ~ 10 万人因阿米巴结肠炎和阿米巴肝脓肿死亡,死亡率占全球所有寄生虫病第三位,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该病的病原体是溶组织内阿米巴,人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后既可出现严重的侵袭性阿米巴病症状,也可以处于无症状带虫状态。 近年陆续发现,在肠道内还存在一种非致病性阿米巴,叫 迪斯帕内阿米巴 。 这种阿米巴不论从形态和宿主的寄生环境来说,都与溶组织内阿米巴高度相似。但是感染率却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 9 倍。即溶??织内阿米巴感染,可能有 90% 来自于迪斯帕内 阿米巴 感染。因此只有了解实验室正确的诊断技术,才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 二、阿米巴病流行特征 阿米巴原虫病呈世界分布,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与卫生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关系要比气候因素更为密切。 在日本、欧美高发人群主要为男性同性恋者和旅游者,所以阿米巴原虫病在欧美日等国家被列为性传播疾病,我国尚未见报道,但应引起重视。 我国多见于北方。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成年高于儿童,大多为散发,夏秋季节发病较多,偶尔因水源污染等因素而呈暴发流行。 三、溶组织阿米巴形态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包括滋养体和包囊。 (一)滋养体 滋养体包括大滋养体和小滋养体,大滋养体和小滋养体整体形态大致相同。区别是大滋养体有致病性,小滋养体为无害寄生性。大滋养体细胞 质的 内外 质 界限比较清楚,运动比较活泼,运动时外质伸出,形成 伪足;而小滋养体运动比较迟缓,内外质的界限非常模糊。此外,大滋养体吞噬的是红细胞,而小滋养体吞噬的是细菌。 WHO 规定,如有内含吞噬红细胞的滋养体,则与侵袭性阿米巴高度相关。 (二)包囊 1. 未成熟包囊 一核或两核, 不具有感染性的。 2. 成熟包囊 四核,有感染性。 因此带有成熟四核包囊的带虫者,是阿米巴病的主要传染源。 ppt7 的图片显示的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一个滋养体,可以看到外质和内质的界限非常清楚。 ppt8 的图片显示的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是一个成熟的四核包囊。 ppt9 的图片显示的是一个两核的包囊。 ppt10 的图片显示的是一个四核的包囊。 ppt11 的图片显示的是用碘液染色后的一个四核包囊,碘液染色后包囊的核很容易显现。 四、溶组织阿米巴生活史 ppt12 的图片显示的是溶组织阿米巴的生活史。 简言之即是从包囊到滋养体再到包囊的过程,具体过程是当含有成熟四核包囊的食物被人吞食后,在小肠下部和回盲部脱囊,形成四个小滋养体。小滋养体一种途径是直接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一般形成水样便或稀便。第二种途径是可以随肠道下移,转变成包囊。开始形成的包囊壁较厚,不具有感染性,随着进一步发育,当形成成熟的四核包囊时,具有传染性。含有包囊的粪便是成型的便。 小滋养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侵入肠壁,吞噬红细胞,转变成大滋养体。大滋养体可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时粪便呈典型的果酱色。同时大滋养体可随血流进入组织,如进入肝、脑、肺等组织器官,形成阿米巴肝脓肿、肺脓肿和脑脓肿。但是进入到组织器官中的滋养体不能重新形成包囊。 五、溶组织阿米巴发病机理 (一)阿米巴原虫的侵袭力 滋养体接触肠上皮细胞时,能通过凝集素粘附在细胞表面,再赖其伪足的机械运动及分泌的多种蛋白水解酶,使细胞膜丧失其完整性,形成所谓 “ 阿米巴孔 ” 使细胞内的小分子物质、胞质溢漏,滋养体并借其活泼的运动深入粘膜侵入肠壁增殖引起肠阿米巴病 。 (二)阿米巴原虫的毒力?(?致病因子) 1. 内容 半胱氨酸蛋白酶,半乳糖 / 乙酰氨基半乳糖,凝集素,阿米巴穿孔素。 2. 致病机理 这些致病因子能破坏细胞外间质、溶解宿主细胞,抵抗补体的溶解和抗炎作用。 3. 意义 可很好地解释其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而且能帮助发现新的化学药物,提出新的诊断方法和制造新的疫苗。 (三)细菌的作用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常要在某些细菌存在的环境条件下才有致病力。有文献报道,机体吞噬了纯的细菌或纯的包囊时机体不致病,但如果吞噬了含有细菌的包囊,就会引起阿米巴样症状。原因是细菌不仅是原虫的 “ 食料 ” ,为其增殖提供条件,还能削弱宿主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为入侵创造条件。 阿米巴治疗中通过联合应用抗生素,抑制肠道共生菌而影响阿米巴生长,提高阿米巴痢疾疗效。 (四)病毒的作用 病毒与阿米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自 1972 年首次在溶组织内阿米巴内发现近似植物杆状病毒颗粒以来,有许多病毒颗粒都在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