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舌诊_中医诊断学课件.ppt

发布:2019-08-21约字共2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润、燥苔 舌象特征 ●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润苔; ●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滑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干裂——燥苔; ●苔质粗糙——糙苔。 ●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 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邪初起、食滞、瘀血等。 ●滑苔——主痰饮、主湿。如寒湿,阳虚 ●燥苔——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津液不足,苔失滋润而干燥。或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津液而见燥苔。 ●糙苔——燥苔进一步发展,热盛伤津重证,湿浊内停,水液布散不利 润苔 滑苔 燥苔 三)腻、腐苔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有油腻,中厚边薄, 紧贴舌面,揩刮不易脱落。 ●腐苔——苔质颗粒较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腐渣 堆铺舌面,边中皆厚,揩之可去,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 ●脓腐苔——舌苔如有疮脓。 察腐腻可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临床意义 ●腻苔——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舌苔腻而滑——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 舌苔厚腻如积粉——时邪夹湿,自里而发, 舌苔厚而粘腻——胃湿浊之邪上泛。 ●腐苔——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多见食积痰浊。 ●脓腐苔——热痈,邪毒内结 黄腻苔 黄滑粘腻苔 霉腐苔 根部腐苔 四)剥苔、类剥苔 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 ●前剥苔;●中剥苔;●根剥苔; ●鸡心苔 ●花剥苔——舌苔多处剥落, 舌面仅斑驳片存少量舌苔; ●镜面舌——舌苔剥落殆尽,舌面光滑如镜。 ●类剥苔——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 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 ●地图舌——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 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转移 主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 。 ●舌红苔剥——阴虚; ●舌淡苔剥——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多见于重病阶段, 镜面舌色红——胃阴干涸,胃无生发之气; 舌白如镜——营血大亏,病危难治。 ●舌苔部分剥落,未剥落处仍有腻滑苔—— 正气已虚、湿浊之邪未化,病情复杂。 ●先天性剥苔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其部位常在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镜面舌色红 花剥苔 胖舌的特征: 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舌体肿大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为肿胀舌 临床意义:水湿痰饮、热毒、酒毒 淡白胖嫩——气虚、阳虚; 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痰热内蕴,湿热酒毒上泛; 红绛肿胀——多见于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青紫肿胀——中毒或局部血络瘀阻(舌血管瘤)。 胖大舌 (三)点、刺舌 1.特征:点,指突起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蕈状乳头体积增大)。大者为星,称红星舌;小者为点,称红点舌。 刺: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点和刺相似,时常并见,故可合称点刺舌。点刺多见于舌尖部。 2.意义:提示脏腑热极,或为血分热盛。 3.机理:点刺是由草状乳头增生,数目增多,充血肿大而形成。舌生点刺,是邪热内蕴,营热郁结,舌络充斥所致。一般点刺愈多,邪热愈甚。 观察点刺的颜色,可以判断气血运行情况以及病情的轻重。如舌红而生芒刺,多为气分热盛;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点刺色绛紫,为热人营血而气血窒滞。 根据点刺出现的部位,一般可区分热在何脏,如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点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四)裂纹舌 【特征】:舌面出现的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大小不等。裂纹可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可见于全舌,亦可见于舌前部或舌尖、舌边等处,裂纹的形状不一。 注意与先天裂纹以及人字沟区分 【意义】多由邪热炽盛、阴液亏虚、血虚不润、脾虚湿侵所致。 【机理】 舌红绛燥裂—热盛伤津,或阴虚火旺。因邪热内盛,阴液大伤,或阴虚液损,使舌体失于濡润,舌面萎缩所致。 舌淡白而有裂纹—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脾虚湿侵。 (五)齿痕舌 【特征】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 【意义】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机理】舌边有齿痕,多因舌体胖大而受牙齿挤压所致,故多与胖大舌同见。 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寒湿壅盛,阳虚水湿内停; 舌质淡红有齿痕——脾虚或气虚; 舌红肿胀有齿痕——湿热痰浊壅滞。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者,可为先天性齿痕舌,病中见之示病情较轻,多见于小儿或气血不足者。 三、舌态:指舌体的动态。舌体伸缩自如,运动灵活,为正常舌态。提示脏腑机能旺盛,气血充足,经脉调匀。常见的病理舌态包括: 萎软 强硬 歪斜 颤动 吐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