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班组级)安全教育培训试卷.docx
三级(班组级)安全教育培训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以下哪种行为是正确的用电安全做法?()
A.用湿手插拔电器插头
B.电器着火时用水灭火
C.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的电线是否破损
D.在电线上晾晒衣物
答案:C。解析:A选项用湿手插拔电器插头,水是导体,容易引发触电事故;B选项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水会导电,可能导致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使用干粉灭火器等灭火;D选项在电线上晾晒衣物,可能会导致电线外皮破损,引发漏电危险;C选项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的电线是否破损,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是正确的做法。
2.使用灭火器灭火时,要对准火焰的()喷射。
A.上部
B.中部
C.根部
D.任意部位
答案:C。解析:灭火器灭火时对准火焰根部喷射,能有效隔绝氧气,阻止燃烧继续进行,达到灭火的目的。喷上部和中部不能有效灭火。
3.以下哪种不属于安全防护用品?()
A.安全帽
B.护目镜
C.普通眼镜
D.防护手套
答案:C。解析:安全帽可保护头部免受物体打击伤害;护目镜能防止飞溅物、粉尘等伤害眼睛;防护手套可保护手部免受化学物质、高温、切割等伤害;普通眼镜主要用于视力矫正,不具备专业的安全防护功能。
4.发现有人触电后,首先应该()。
A.用手将触电者拉开
B.立即切断电源
C.用木棒将电线挑开
D.拨打120
答案:B。解析:发现有人触电后,首先要做的是立即切断电源,这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A选项用手将触电者拉开,会使施救者也触电;C选项用木棒将电线挑开是在无法切断电源时的辅助方法;D选项拨打120是在切断电源并进行初步急救后采取的措施。
5.在易燃易爆场所,不能使用()工具。
A.铜制
B.铁制
C.木制
D.塑料制
答案:B。解析:铁制工具在碰撞时容易产生火花,在易燃易爆场所可能会引发爆炸或火灾。铜制工具相对不易产生火花;木制和塑料制工具一般也不会产生引发危险的火花。
6.安全带的正确挂扣方法是()。
A.低挂高用
B.高挂低用
C.平挂平用
D.随意挂扣
答案:B。解析:高挂低用是安全带正确的挂扣方法,这样在发生坠落时,人体下落的距离相对较短,能减少冲击力,降低对人体的伤害。低挂高用会使人体下落距离增加,冲击力增大,危险系数提高;平挂平用和随意挂扣都不符合安全要求。
7.操作旋转设备时,不应佩戴()。
A.防护眼镜
B.工作帽
C.手套
D.耳塞
答案:C。解析:操作旋转设备时佩戴手套,手套可能会被旋转部件卷入,导致手部受伤。防护眼镜可保护眼睛免受飞溅物伤害;工作帽可防止头发等被卷入;耳塞可降低噪音对听力的损害。
8.安全色中,黄色表示()。
A.禁止
B.警告
C.指令
D.提示
答案:B。解析:安全色中,红色表示禁止;黄色表示警告;蓝色表示指令;绿色表示提示。
9.以下哪种物质不会引起火灾爆炸?()
A.汽油
B.木材
C.氮气
D.酒精
答案:C。解析:汽油、酒精是易燃液体,木材是易燃固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容易引发火灾爆炸。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会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会引起火灾爆炸。
10.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应进行()。
A.直接进入作业
B.通风换气和检测
C.只通风不检测
D.只检测不通风
答案:B。解析: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通风换气可降低空间内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可确定空间内氧气含量、有害气体浓度等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直接进入作业可能会因缺氧、有毒有害气体等导致人员伤亡;只通风不检测无法确定通风效果和空间内实际情况;只检测不通风可能无法有效降低有害气体浓度。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答案:预防为主。解析:“安全第一”明确了安全在生产中的首要地位;“预防为主”强调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综合治理”则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从多个方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2.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冷却法、窒息法、(隔离法)和化学抑制法。
答案:隔离法。解析:冷却法是降低燃烧物的温度;窒息法是隔绝空气;隔离法是将可燃物与火源或助燃物隔离开来;化学抑制法是抑制燃烧反应的自由基。
3.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
答案:操作规程。解析:操作规程是保证作业安全和质量的具体要求,从业人员严格遵守能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4.安全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和提示标志四类。
答案:指令标志。解析:禁止标志是禁止人们不安全行为;警告标志是提醒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指令标志是强制人们必须做出某种动作或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