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22T 3355-2022 坡耕地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规范.docx

发布:2025-03-12约2.3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13.080cCSB11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3355—2022

坡耕地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cologicalcontrolofsoilandwaterlossinslopingfarmland

2022-01-28发布2022-02-28实施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

I

DB22/T3355—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吉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献坤、刘肃、张瑜、崔斌、徐子棋、王永丰、秦伟、焦剑。

1

DB22/T3355—2022

坡耕地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生态治理方法分类、治理技术和管护。本文件适用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生态治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SL446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生态袋ecologicalfiImbag

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具有内外两层膜,在膜间镶嵌有植物种子的编织袋。3.2

长缓坡宽面梯田longgentlyslopingwide-sidedterrace

田面宽度和挡水埂可满足作业农机通过的波浪式梯田。3.3

外坡植草梯田terracewithgrassedouterslope

挡水埂外坡坡面植草,内坡可正常种植作物的梯田。

4生态治理方法

可分为地埂植物带、坡式梯田、外坡植草梯田、水平梯田和长缓坡宽面梯田5种方法。

5治理技术

5.1地埂植物带

5.1.1地埂植物带临界距离应按照SL446规定计算。

5.1.2无实测数据时,采用临界距离数值见表1。

2

DB22/T3355—2022

表1地埂植物带临界距离参考数值表

年降水量(mm)

400~600

≥600

田面宽(m)

30~40

20~30

5.1.3等高线两侧均匀取土、装入生态袋。将生态袋沿等高线方向垒砌成宽30cm~40cm、高30cm~40cm的生态埂。具体设计见图1。

标引序号说明:

1-田面;2-生态袋;3-护埂植物;4-连接扣。

图1地埂植物带示意图

5.2坡式梯田

5.2.1坡式梯田临界距离应按照SL446规定计算。

5.2.2等高线两侧均匀取土、装入生态袋。将生态袋沿等高线方向垒砌成宽30cm~40cm、高出田面30cm~40cm的生态埂。具体设计见图2。

4

4

3

2

标引序号说明:

1-田面;2-生态袋;3-护埂植物;4-连接扣。

图2坡式梯田示意图

5.3外坡植草梯田

3

DB22/T3355—2022

适用于坡度为5°~10°的坡耕地,田埂间距视坡度不同而定,一般为15m~30m。田埂外坡坡比应为1:2,外坡面植草,内坡坡比不大于1:7,内坡种植作物。挡水埂高0.8m~1.0m。田埂所需土方取自外坡下方。设计见图3。

标引序号说明:

1-原坡面;2-内坡;3-外坡;4-田面

图3外坡植草梯田示意图

5.4水平梯田

5.4.1田面宽度视坡度不同而定,一般为7m~15m。

5.4.2水平梯田的田面设计按照GB51018规定执行。

5.4.3用生态袋砌筑梯田田坎,厚度为30cm~40cm、高度不大于1.5m。田坎坡度以70°~75°为宜。具体设计见图4。

5.4.4田坎中部间隔1m~2m埋设PVC排水管,排水管孔径3cm~5cm,排水管进口端布设反滤料。

标引序号说明:

1-田面;2-生态袋;3-护埂植物;4-连接扣;5-排水管;6-原田面;7-反滤料。

图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