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作品对比读后感.doc
中外文学作品对比读后感
TOC\o1-2\h\u25853第一章中外文学作品对比之缘起 1
8625第二章中国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剖析 1
10450第三章外国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分析 2
679第四章对比中的文化差异与共通之处 2
29358第五章我的阅读感悟:文化碰撞下的思考 2
2169第六章从人物形象看中外文学差异——实例引用 2
14883第七章情节架构的中外对比——作品中的证据 3
7667第八章中外文学对比后的收获与展望 3
第一章中外文学作品对比之缘起
在阅读的世界里,中外文学作品如同两片浩瀚的海洋,各自蕴含着无尽的宝藏。阅读量的增加,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将它们进行对比的想法。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窗口。比如,当我们读了中国的《红楼梦》和英国的《简·爱》,就会发觉它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在讲述着爱情、家庭、社会地位等诸多人类共通的主题。《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风貌,其中宝黛的爱情故事令人唏嘘;而《简·爱》则讲述了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在各种磨难中坚持自我、追求平等爱情的故事。这两部作品的相遇,就像两种不同的文化在脑海中碰撞,促使我们想要深入探究它们的异同。
第二章中国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剖析
中国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从语言上来说,文言文的精炼与含蓄是一大特色。就拿《论语》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仅仅十几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这种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表达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在叙事结构上,中国文学作品常常有着宏大的叙事体系,像《三国演义》,它描绘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众多英雄人物和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交织在一起。而且中国文学作品注重意境的营造,如诗词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短短十个字,一幅雄浑壮阔的沙漠景象就展现在眼前,让人感受到那种荒凉与壮丽,这是中国文学独有的一种美感。
第三章外国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分析
外国文学作品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以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为例,外国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往往非常细腻。书中对卡西莫多的外貌描写“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左眼上挡着浓密如茅草丛的眉毛,一个大肉瘤完全遮住右眼”,这种近乎残酷的外貌描写与他善良美好的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思想表达上,外国文学作品常常直抒胸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毫不留情。像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钦差大臣》,通过对一群官员误把一个骗子当成钦差大臣而百般巴结的荒诞情节的描写,辛辣地讽刺了俄国官场的腐朽和黑暗。在情节设置上,外国文学作品也有很多创新之处,一些作品会采用多线叙事或者意识流等手法,让故事更加丰富多元。
第四章对比中的文化差异与共通之处
中外文学作品在对比中,文化差异非常明显。中国文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像《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是为了群体的利益,为了“替天行道”。而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更注重个人主义,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他独自与大海搏斗,展现的是个人的勇气和毅力。但是中外文学作品也有着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性的摸索。无论是中国的《聊斋志异》中对各种妖魔鬼怪人性的描写,还是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对哈姆雷特复杂人性的刻画,都在试图揭示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
第五章我的阅读感悟:文化碰撞下的思考
在阅读中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碰撞。当我读中国的《桃花源记》时,那种对宁静、和谐、与世无争的理想社会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当我读到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时,那种炽热而又疯狂的爱情以及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的描写,让我看到了西方文化中对爱情和人性的独特理解。这种碰撞让我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形成。我意识到,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每一种文化下产生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也能更加包容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第六章从人物形象看中外文学差异——实例引用
从人物形象来看,中外文学作品存在着不少差异。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与传统道德观念紧密相连。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坚守着慈悲为怀、不杀生等佛教戒律,他的形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善良、坚韧等品质的化身。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多元和复杂。就像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有着善良的一面,另他又因为贫困和对社会的不满而产生了犯罪的念头,并且在犯罪后陷入了深深的内心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