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腰综合征颈腰综合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颈腰综合征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主要是兼具颈椎与腰椎椎管的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刺激或受压所致的各种症状,主要是与颈椎病、腰椎间盘脱(突)出症以及与锥体束受累的某些疾患等相鉴别:
1.脊髓侧索硬化症 较为常见,颈腰综合征因同时引起上、下肢肌力减弱或瘫痪而易与本病相混淆。但本病的全过程中不伴有感觉障碍,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肌力减弱及肌萎缩较明显,颈椎与腰椎的椎管多无狭窄,且亦无腰椎椎管狭窄症所特有的三大临床症状,只要认真检查,一般易于鉴别。
2.脊髓空洞症 由于感觉症状较多,亦易与颈腰综合征混淆。但脊髓空洞症患者大多伴有感觉分离及营养性障碍,无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三大临床症状,易于区别。MRI检查有利于鉴别。
3.周围神经炎 大多为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毒与各种感染后所引起的末梢神经炎性改变,患者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性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且无脊髓性受压及腰部三大症状,一般容易鉴别。
4.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 本病除可继发于各种因素,包括医源性因素外,长时间的椎管狭窄亦易继发本病。前者可根据原发伤患加以鉴别,后者则较难以区别,尤其是后期病例,常需依据MRS(脊髓磁共振)或脊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加以判定。对需行手术的病例,可在术中进行硬膜囊穿刺等检查加以证实。
5.脊髓痨 为晚期梅毒所致,以感觉障碍为主,目前甚为少见。本病患者具有冶游史、血液康华阳性及夏科关节等特征,一般易于鉴别。
6.其他 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广泛性颈肩及腰骶部筋膜炎、骨质疏松症及退变性脊椎炎等,均应注意鉴别。
(一)治疗
对本病的处理,原则上应先行正规的非手术治疗,尤其是对年纪较轻及初次发病的轻型患者;对非手术疗法无效或症状迅速加重者,则应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及早施术。
1.非手术疗法的主要措施
(1)颈、腰部制动:根据病情可同时或分别对颈段或(和)腰段采取相应的制动措施,包括颈围、腰围、石膏固定及卧床牵引等。其主要目的是避免局部病变的加剧,促使已有的病变,尤其是创伤反应性水肿、渗出以及局部的充血、淤血获得明显的改善。
(2)调整与改善睡眠状态:除注意睡觉姿势外,应强调睡硬板床(木板上方可放置弹簧垫),以及枕头高低适度,切勿过高,亦不宜过低等。并应注意使双下肢处于屈曲状态,不仅可改善椎管内压力及血供,且有利于下肢功能的恢复。
(3)改善工作条件:以保持脊柱略微向前屈曲的体位为佳,尽量避免向后仰伸的动作。写字台以临窗、可使双眼平视为理想。头颈部亦不宜过度前屈。
(4)锻炼腹肌:此对增强与调节腰椎椎管的内外平衡帮助较大,应教会患者练习,并督促检查。但对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不宜采用。
(5)其他辅助性治疗:包括理疗、轻手法按摩(不宜推拿)及药物应用,均有疗效,尤其是凯时静脉滴注,疗效较为明显。
2.手术疗法
(1)手术病例选择:对非手术疗法无效或病情较重、来诊时已出现严重的脊髓或马尾受压症状者,需手术治疗。但手术部位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其标准如下:
①颈后路手术:除非腰腿部症状十分明显,一般均应先行颈椎后路椎管减压及成形术,术式可根据病情及术者习惯等因素酌情决定。
②腰椎后路手术:视颈部手术术后疗效决定是否手术,时机选择以在前者术后3~6个月为宜;对颈椎椎节稳定的病例,亦可提前至颈部术后2~3个月左右。
③其他部位手术:对合并有颈椎病者,尤其是椎节后方有明显骨性或软骨性致压物的病例,尚需行颈前路减压及融合术;对伴有下腰椎不稳或髓核突(脱)出者,则需行椎节稳定及髓核摘除术。手术顺序依据病情而定。
(2)手术方法选择:手术方法及手术种类较多,应根据病变部位以及患者全身和局部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加以选择。
①颈部:视脊髓受压部位不同而酌情选择后路或前路减压术。单纯型颈腰综合征主要是以感觉障碍起病,故应先行颈后路手术。在颈后路诸多术式中,半椎板切除扩大切除减压及椎管成形术疗效较为理想,不仅疗效稳定,且损伤小,对椎节稳定性影响不大;亦可酌情选用单开门或双开门术式,但应注意“关门”或椎板下骨痂形成。对于颈椎前后均需施术者,两次手术一般以间隔1~3个月为宜。
②腰部:主要为后路保留棘突及棘间韧带的椎板切除减压术,并视根管是否受累而酌情扩大减压范围,一般为腰4~5椎节。近年来亦有人主张将腰椎置于前屈位置上行后路“H”形植骨融合术,以维持椎管于较宽畅位置,从而获得减压疗效。但这种体位可增加其他椎节椎间隙内压,在选择时应注意。对合并有髓核突(脱)出及椎节不稳的病例,尚需依据病情将髓核摘除,并行椎节融合术。
(3)术后处理:术后分别按颈椎及腰椎手术常规处理。
(二)预后
本病患者较一般单纯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如能早期诊断,并予以及时治疗,后果多较满意。但患者病程延续过久,脊髓已出现变性改变或已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