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宏观经济环境.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书分为宏观篇(1-6章)和微观篇(7-11章)两大部分。宏观部分主要研究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大环境下一国政府的宏观金融管理问题,以期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协调发展。 微观篇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家庭)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所可能面临的种种经济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等)以及各种应对化解方式。第一章 国际金融管理的宏观环境 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切肤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到来。2007年8月美国次债(Sub-Prime Mortgage Loan Crisis )危机,并在2008年下半年升级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经济是紧密相连的,每一个开放的国家都是这张全球经济大网中的一个节点。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概念及成因全球化:globalization 本书仅指经济全球化,不涉及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从4个角度认识经济全球化:制度、网络、贸易、现象层面。制度层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即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层面:世界经济的网络化。贸易层面:世界经济的贸易依存度(出口、进口或者进出口总额占全球GDP的比重)总体上日渐提高。比如,2008年世界商品出口总额15.78万亿美元,世界出口依存度26.1%。 2009年德国出口额11213亿美元,中国出口额12016亿美元,中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约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0%。现象层面:IMF,1997经济全球化定义: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随着产品市场的开放跃升到资本市场的开放,生产要素在各国/地区转移范围越来越大,流动性日益增强,致使各国/地区间的经济依存度愈发紧密,同时,生产要素是在各国/地区认同的经济、贸易等规则下(WTO、IMF)有序流动。 二、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 Internationalization→Globalization→Integration 关贸总协定(GATT)1993年12月15日在日内瓦结束的乌拉圭回合谈判(The Uruguay Round )117个与会国达成共同协议,把金融服务贸易纳入开放日程,标志着世界经济发展步入真正全球化阶段。Integration的6个阶段: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EEC,欧洲经济共同体) →完全经济一体化(EU,欧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进入全球化阶段,世界经济一体化前途漫漫,先由区域经济一体化( EU 、北美、亚洲)最终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一条可能的途径。 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一)经济结构的变化:世界需求结构和相应的产业结构的变动(二)科技进步的推动:信息(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动力和“新经济/知识经济” (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标志(三)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MNC )的主导作用2009年度“世界著名品牌500强”在日本东京向世界公布,中国石化等中国88个品牌企业榜上有名。其中,中国内地共有79个品牌企业入选,中国香港3个品牌企业入选,中国台湾6个品牌企业入选,这些入选品牌企业年营业收入均超过100亿美元。德国:35个;法国:35个 ;英国:27个 ;日本:60个 ;美国:130个 。2009年世界500强排名前十公司:(四)政策与制度变革:贸易、金融自由化1995年1月1日WTO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中国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此前香港、澳门作为独立关税区加入,此后台湾也作为独立关税区加入,截至2009年底WTO成员有153个。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表现形式和特征金融全球化的概念金融全球化与一国资本市场/账户开放,电讯网络的大发展紧密相连一、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一)资本流动全球化 金融资产脱离实体经济产出的杠杆化程度提升。例如,2003年至2007年,包括股票、债券、银行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在内全球金融资产总量从257.73万亿美元上升至717.04万亿美元,累计增幅为178.2%;同期世界名义GDP从36.93万亿美元上升至54.31万亿美元,累计增幅为47.1%;代表金融资产总量与世界名义GDP比值的金融深化指标则从7上升至13.2。金融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大大快于实体经济增长,金融深化不断向纵深发展。BIS每三年一次的外汇与衍生工具市场成交额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电脑自动交易的普及,全球外汇市场的日均交易额已经从2004年4月的1.88万亿美元增至2007年4月的3.21万亿美元。从具体国家的占有率来看,国际金融中心英国为34.1%,位居各国首位,美国和瑞士分别以16.6%和6.1%紧随其后。日本则以6.0%居第四位,且对位列第五的新加坡(5.8%)毫无优势可言,香港居第六位。 2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