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震地质基础》课件.ppt

发布:2025-01-17约4.45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程介绍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地震的形成、类型、危害以及防震减灾知识,培养学生对地震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课程内容包括地震地质基础、地震学基础、地震预测与预报、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现场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本质。什么是地震地表震动地震是地球内部岩层突然发生破裂,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能量而引起的地表震动。地表破坏地震造成的能量释放会引起地面震动,造成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海啸等灾害。断层形成地震往往发生在地壳断层带,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造成地壳变形和破裂。地震的成因1板块运动地球岩石圈板块相互碰撞或分离,造成地壳断裂、错动。2断层活动断层两侧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相对移动,引发地震。3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导致地壳震动,也会引发地震。4人为活动大型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等,也可能诱发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板块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导致地壳发生断裂、错动,从而引发地震。另外,断层活动、火山活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也会诱发地震。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最常见的地震类型,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这些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由于板块的碰撞、分离或摩擦导致岩石断裂而释放能量。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例如岩浆运动、火山喷发或火山塌陷。火山地震通常强度较低,但有时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地震。诱发地震诱发地震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例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或采矿活动。这些地震通常规模较小,但有时也可能发生强度较大的地震。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若干块大小不等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地幔之上,并不断地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海洋、火山、地震等。板块运动是地球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也是导致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板块边界与地震板块边界类型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汇聚边界、发散边界和转换边界。汇聚边界汇聚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的区域,通常会导致山脉形成和地震。发散边界发散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分离的区域,通常会导致火山活动和地震。转换边界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滑动摩擦的区域,通常会导致地震。地震的分类1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发生断裂或错动而产生的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也是破坏性最强的。2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多发生在火山喷发前或喷发过程中,其强度相对较弱。3诱发地震诱发地震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等。4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炸药爆炸、爆破等活动引起的地震,能量较小,影响范围有限。地震的能量释放地震释放的能量巨大,通常以热能、声能和机械能的形式释放。地震产生的能量可以通过地震震级来衡量。10^15焦耳最大地震能量10^8焦耳小型地震能量10^6吨TNT当量100吨原子弹能量地震的基本参数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点震源深度震源到地表的垂直距离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地震对地表造成的破坏程度地震波及其传播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产生的能量在地壳中传播的波动,也是我们感知地震的主要方式。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因此纵波比横波更早到达地面。纵波能使地面上下振动,横波使地面左右或前后振动。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受地球内部结构和岩石性质的影响,这影响着地震的强度和传播范围。P波和S波的特点1P波纵波,压缩波,速度快,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约为6公里/秒,是地震波中最早到达地表的波。2S波横波,剪切波,速度比P波慢,约为4公里/秒,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液体和气体。3P波与S波的应用通过分析P波和S波到达地面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位置和深度,为地震监测和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地震震级的定义地震震级定义地震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里氏震级目前常用的地震震级是里氏震级,由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震级测量地震震级由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和周期来确定。震源深度及其意义震源深度指地震发生处到地表的垂直距离。震源深度影响地震强度、破坏范围和地面震动。深度与震波震源深度影响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速度。浅源地震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地震烈度及其分级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它是一个定性的指标,根据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和人们的感觉来评定。地震烈度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