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工经济学原理-货币银行与利率.ppt

发布:2018-01-23约6.65千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方面,利率较高时,持有生息资产的利息收入较大,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高;另一方面,人们预期利率极有可能下降,持有生息资产获得资本利得的可能性也较大,愿意持有货币准备进行投机活动。 因此,利率上升,人们倾向于减持货币转而持有生息资产。反之,利率下降,人们增持货币。 在极端情况下,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因预期利率不会再降低而会上升,倾向于无限量地持有货币。也就是说,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持有,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利率对投机性动机货币需求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 * 2、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概括起来,对货币需求有重要影响的宏观经济变量有三类: 一是收入。随着收入上升,人们的交易量及对流动性的需求也会增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货币需求也会上升。 收入的变化主要影响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 宏观经济学 * 二是利率。相对于非货币资产,货币的收益率极低甚至为零。利率提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货币需求下降。反之,利率下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提高,货币需求上升。 利率主要影响货币的投机性需求。 三是价格水平。价格水平越高,人们开展交易所需求的货币越多,因而愿意持有更多的货币,名义货币需求增加。 宏观经济学 * 除了这三类因素以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还包括财富、资产的风险和流动性、支付技术等。 当财富增加时,人们会以货币形式持有部分新增财富,货币需求增加; 当发生通货膨胀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为规避货币的通货膨胀风险,人们会将货币转换成通货膨胀风险较小的非货币资产,货币需求降低; 当非货币资产的流动性上升,这些非货币资产能容易地转换成货币,此时货币需求减少; 当支付技术的效率提高,人们用较少的货币就能完成交易,货币需求减少。 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 * 二、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关系可以表示为: 为名义货币需求量;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收入;i为非货币资产的名义利率。忽略了其他因素。货币需求与收入为正向关系,与利率为反向关系。 实际货币需求 宏观经济学 * 三、货币流通速度 所谓货币流通速度指某一既定时期内,货币存量的周转次数,等于名义GDP与名义货币存量的比率,即 例如在2007年,M1货币存量平均为136785.46亿元,GDP为249529.9亿元,所以,M1的流通速度为1.82。也就是说,M1货币余额平均1元融通1.82元的最终商品和服务支出。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提高,那么1元货币存量用来融通最终商品和服务支出的平均次数增加,需要的货币数量下降。 宏观经济学 * 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1.货币供给曲线 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体中可以获得的货币数量。虽然货币供给取决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的行为决策,但在分析货币市场均衡时往往假设货币供给是外生的,是由中央银行独立控制的政策变量。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节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给。若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或者降低再贴现率,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 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2.货币需求曲线 实际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利率和实际收入。若实际收入不变,货币需求与实际利率呈反方向变动。 宏观经济学 * 3、货币市场均衡与均衡利率的决定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二、均衡利率的变动 1.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增加 宏观经济学 * 2.货币需求增加 宏观经济学 * 三、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1.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 若r表示实际利率、 i表示名义利率、 π表示通货膨胀率,当年1元的资产在一年后的名义价值为: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近似地表示为: 宏观经济学 * 2.真实的实际利率与预期的实际利率 预期的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即 由于真实的通货膨胀率 可能高于或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率 ,因此预期的实际利率与真实的实际利率可能不一致。 是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 *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风险 某人购买10年期国债,名义利率为8%,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为2%,若下一年真实的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真实的实际利率(3%)就低于预期的实际利率(6%),此人遭遇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所造成的风险。 为了规避此类风险,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对部分国债进行了指数化,补偿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国债的实际利率(实际收益率)不受通货膨胀率波动的影响,从而保证在国债的整个期限内实际利率保持在一个既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 * 习题 1.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2.举例说明存款的多倍扩张过程。 3.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的? 4.人们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举例说明。 5.影响货币需求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