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 转换层模板设计及验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转换层模板设计及验算
(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
1、施工部位简况
本工程的设计的转换层层高6.0m,楼板厚180mm,其中裙房天面花园约1628㎡,结构标高21.70m,层高5.7m,板厚180mm。
本层H = 800mm 以上梁总长约530m,梁截面尺寸共 9 种,按梁高分 5 种,按梁宽分 6 种;其中 bh= 1050×2000梁4根,KZL22梁2根、KZL87、KZL88梁2根约62m;bh=1000×1800梁 3 根,KZL19在14轴的A~C轴间,KZL19在8轴上, KZL25在12轴的A~C轴间,约62m;bh=900×1800梁1根,KZL79梁1根,约8m;其余为H=1800 或b=800 以下梁,600×1800约16m,800×1600约16m,600×1600约94m,600×1400约51m,400×1400约51m,300×1000约180m。
根据本层工程结构特点,施工方案如下:
2、模板工程施工工艺
2.1、施工准备
① 技术准备
本层结构标高,梁截面种类较多,因此,支模前施工管理人员及作业班组,必须认真阅读,熟悉图纸,同时针对有关施工技术和图纸存在的疑点做好记录,通过与设计、建设、监理洽商解决,取得一致意见后,办好签证记录,作为施工图的变更和施工操作依据。熟悉各部位截面尺寸、标高、制定模板设计方案。
② 材料准备
顶板、墙、柱、梁模板材料选用18mm 厚胶合板,主次龙骨选用50×100mm 松木枋,对拉杆选用M12 螺栓,支撑采用φ48×3.5 钢管,所需材料应保证质量。
2.2、施工工艺
质量要求
⑴ 依据《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严密性使混 凝土达到清水效果。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
允许偏差表
允许偏差表 允许偏差(mm 1 轴线位移 基础 5 柱、墙、梁 3 2 标高 ±5 3 截面尺寸 基础 ±10 柱、墙、梁 +2~-5 4 每层垂直度 3 5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6 表面平整度 2 7 预埋钢板中心线位移 3 8 预埋管、预留孔中心线位移 3 9 预埋螺栓 中心线位移 2 外露长度 ±10~-0 10 预留洞 中心线位移 10 截面内部尺寸 10~-0 11 阴阳角 垂直 4 方正 4 方案选择
墙、柱、梁模板和楼板模板采用18mm 厚胶合板模板,主龙骨分别采用φ48×3.5钢管,50×100mm 松木枋,次龙骨均采用50×100mm 松木枋,支撑系统均采用φ48×3.5 钢管。
模板设计
根据施工的不同部位,做好模板设计,根据图纸和工程实际优先选择模板体系做出细致可靠的节点设计,由于本工程梁、柱截面较大,种类较多,所以施工时必须按施工方案进行。
控制要点
1)、创优策划
(1)严密性
拼缝:角模、侧拼、模板上拼、层间水平拼缝。
层间接槎:外墙、楼梯间、电梯井、窗口。
(2)几何尺寸:长、宽、高、对角线、方正、角度、厚度、标高、形状尺寸、位置。
(3)支撑要求
稳定性:立柱下垫板(或槽钢)、三层连续支撑、板的边缘距最边的支撑的距离不宜过大,以150mm 左右为宜。单侧模板支撑要抗浮且既拉又顶,边柱、边梁支撑要下地锚,其余大截面梁、柱如无可靠措施保证时,也应下地锚。
2)、过程控制
⑴ 工艺流程
模板设计→ 模板加工 模板安装 模板验收 浇筑混凝土 拆模。
柱模板工艺流程:弹柱位置线→安装柱模→安装柱箍→安拉杆斜撑进行校正加固→验收。
墙模板工艺流程:弹线→安装门窗洞口→安一侧模板→插入对拉杆及套管→安另一侧模板、校正加固→验收。
楼板模板工艺流程:弹线→搭支撑系统→调整标高→安装梁底模(与墙或柱接触面的处理)→ 安装侧模→安装主、次龙骨→铺板(与墙接触面处理)校正标高→加立杆的水平拉杆→验收。
⑵ 模板的配置及加工
A、一般要求
模板在裁切时,应顺直,尺寸准确,误差控制在1~2mm,裁切后的模板小侧边用漆封边。
作业队根据方案编制好配模图后,按图编号逐块制作模板,每块模板严格按加工图尺寸下料。
木枋与模板接触面应平直,如不平直,应用压刨刨平直。模板下料时先用尺量好尺寸,弹好墨线后下料,模板四条侧边全部刨平直。
B、墙体模板
所有阴角必须做预制阴角模,每边长度视具体部位确定
内墙模板尽量配制整数相交板。
余下的模数加到阴角模板里,采用915 mm ×1830mm 的胶合板,厚度为18mm,模板背面龙骨采用50×100mm 的木枋,接缝处采用100×100mm(2×50×100) 的木枋。
水平方向主龙骨采用φ48 钢管(双排)板面接缝表面平整方正,接缝处用5mm×10mm 的海绵条填塞严密,防止砼漏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