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首页)
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导论 任课教师: 职称:
所在系部: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教 研 室:中医诊断学
授课对象:授课时间: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授课章节: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模式基本教材:《中西医结合导论》,戴恩来、罗再琼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
自学资源:
1、蔡景峰.中国医学通史·现代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沈阳出版社,1990
3、何清湖.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模式、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模式、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2. 熟悉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病证结合模式的应用、宏观微观结合模式;
3. 了解“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中西药结合模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及与学生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理解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模式,从而具备运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模式的临床结合能力,正确理解“以病统证”、“以证带病”、“据病分证”、“以病论证”的涵义,能够初步理解病证结合模式的应用意义。理解宏微观中西医结合辨证模式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提高中西医结合医临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模式的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实际,以期更好地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疾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节,拓展学生对“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的中西医结合模式方面的临床思维,掌握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模式的典型特征,了解中西医结合临床模式的新进展及新概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主动运用已学习过的中医及西医基础及临床知识,给予案例判断患者中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措施,使学生感知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断治疗疾病对中西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鼓励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热爱本专业,培养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坚定学生学习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信心。
学生特点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该专业学生为中西医结合专业,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生理学》,《西医诊断学》、《病理学》、《中医内科学》等,中医学及西医学相关基础知识齐备。学生对中医讲授课程的内容完全能够接受,中医名词术语已基本掌握,分析能力逐渐形成,自学能力较强。
2、学生的认知特点:由于教学对象是具有现代医学思维意识,对中医抽象的理论和思维难以理解,因此,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学习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引导,围绕问题设置讨论,师生互动,积极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使之获得质疑灵感和解疑方法,并适时以言话、目光和掌声对学生所提的问题给予鼓励赞许,对价值不大的问题也不轻易否定,使学生消除思想包袱,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索知识的信心,迸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所以教学中需要形象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3、学生的学习风格: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导论》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较强,但西医综合理论基础有待提高。一方面都需要将部分枯燥的内容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教学重点:
1. 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模式
2、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模式
3、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教学难点:
1. “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2、中西药结合模式。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1.在强化重点上,首先在课件上加以标注,引起学生关注;其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最后通过临床医案等方法强化学习。
2. 通过课堂讨论临床典型案例,先让学生自行分析给出诊断及治疗思路,再进行引导并实例说明,加深理解。
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
1、教学内容
本课程采用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中西医结合导论》(主编:戴恩来、罗再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本次教学内容位于第五章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模式,第一节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模式、第二节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模式及第三节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病证结合模式的应用及病证结合模式的意义、宏观微观结合模式、整理局部集合模式、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及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另外在传统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①引入中医思维学中的整体思维,分析诊断治疗疾病的整体辨证模式;②导入西医临床思维,及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共同性,运用中医、西医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培养中西医理论思维,提高中西医临床思维能力。
2、教学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