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教科版.docx
Page2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肯定的结构,假如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肯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视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视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究晶体世界隐私的爱好。
2.在观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界的美。
3.提高学生的动手实力。
【教学重点】
视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
制作晶体。
【教学打算】
分组视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老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视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视察了小小的昆虫,今日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识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视察白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态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态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沟通借助放大镜视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态(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作晶体。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观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寻一些美丽的晶体图片让学生观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
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态?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肯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供应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渐渐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视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留意,玻璃片须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烤,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志向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1.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的晶体
2.规则几何外形固体
【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学习看法和实力发展,所以评价时,我更多地关注学生参加的程度、解决问题的实力,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课我采纳了老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视察美丽的晶体”和“制作晶体”这两个环节中我实行老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记录表展示和谈体会中我实行了口头表扬、自评、组评、展示等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觉自我、观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