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困难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中学困难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个案研究的实施方案
课题负责人:梁满泉
具体负责人:李国光
一、 课题的提出
(一)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关键性阶段,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综合素质表现具佳的人才。国家在意识到人才强国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并且把口号变成了实际行动,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各种学杂费、对贫困生及住校生进补贴扶助等。但就是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还普遍存在学生无心上学、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增多的诸多现象及现实生活中不能违避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因而抓好本科课题研究无论是对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会产生非常大导向作用。我校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建校30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可以说桃李满天下。但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各种不良的品行、各种不良风气日益在校园里蔓延,由于只注重人权的维护而忽略权利的制衡,学生旷课、逃学等现象非常普遍,思想道德品质日益低下,这种现象引起了教育部门重视。作为一所农村联办学校,处在特定的环境下如何能深入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拨正学生前进的航向,改掉身上的“坏习惯”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因而结合我佼的实际情况,从今年12月起成立专门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对我校“困难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途径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希望能积累一些经验,为提高我校对“困难生”的管理水平提供一些参考,以便更有效的促进我校和谐发展,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更合格的生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只有进行有效性研究才能进一步了解“困难生”思想动态,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困难生”各种不良行为的办法,端正学风、校风,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
(三)解决好“困难生”的思想问题,还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推动北海新一轮的大开发创造更为有利的人文因素。
(四) 解决好“困难生”的思想问题,才能让家长放心、让学生舒心,更有效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的健康人生打好基础。
二、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在此前已有不少地区不同学校对此类课题作了研究,他们通过观察学生的种种行为习惯,经过了问卷调查,师生座谈,家庭访问等形式,研究了“困难生”心理产生的成因,提出了很多预见性的解决方案。如:用师德品行影响学生、提高教师口头表达能力及授课艺术、多开展各具特色兴趣小组活动、构建家校互通管理机制等。对指导我们转化“困难生”的确产生过一定积极促进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很有指导性,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我们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参加研究者多从城市学生的角度出发,而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见识不同、农村学生家长和城市学生家长知识层面不同等诸多因素使得这些成果在推行过程中碰到种种难料之事。因此为了找到一条更适合农村学校解决“困难生”的问题,我们将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研究,找出切实可行解决方案和途径。
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学校教育只要存在,困难生问题就必然存在。困难生的人数虽不多,但其不论对学生群体还是个体来说,就学生的身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和危害,所以困难生的转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实践意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水平。有的学生成绩好,但其实际生活沟通的能力差,成为“高分低能生”;有的表现出较好的品质,但却不擅长体育,成为“品优体弱生”;有的在音乐、美术等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但学习成绩差,成为“低分特长生”;有的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却管不住自己,导致成绩很差,我们称为“自律能力差群体”……因此,困难生具有相对性,只有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来衡量和考察学生,我们才能科学地做出判断与评价。
该课题不仅有上述实践意义,还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因为它倾注了所有研究成员的大量心血,我们都明白,怎样转化困难生是一个难题,转化困难生的效果怎样更是一个难题,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准确把握后进生工作的重点,寻找突破口,提高转化的效率;期待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本地区的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对相邻地区的教学有借鉴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内容、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关键。
(一)、研究目标是:寻找一条转变“困难生”行为的有效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构建家校一体的和谐环境。
(二)、课题涵义:据心理学家分析,“困难生”的种种不良表现跟其品德行为习惯最初是偶然发生的,但若未能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纠正,侥幸得逞,这种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起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最后由于日积月累、再由于惰性所累,从而导致了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一些同仁在这方面的研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