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健康教育咨询活动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乙肝健康教育咨询活动总结
篇一:乙型肝炎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乙型肝炎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填表人(签字):xx 负责人(签字):xx
填表时间:2013年11月10日
篇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教育方法,提高治疗依从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慢性乙肝肝炎患者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加强用药指导、用药监管,自我护理知识指导,获得家庭、社区、社会支持,可使患者有效掌握健康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结论:强化健康教育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 乙型肝炎;健康教育;依从性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众多。彭立生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明显影响患者的病程发展及转归[1]。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病人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问题,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2]。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系统多元化的持续健康教育指导,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再次入院率,并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3]。健康教育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知识的科普教育、用药指导、生活指导、出院指导,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复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我科2011年2月~2012年12月对收治的6.cSPengbo.CoM 蓬 勃范 文网:乙肝健康教育咨询活动总结)8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及家属实施了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将方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篇三:乙肝健康教育讲座小结
乙肝健康教育讲座
2012年2月6日城关镇卫生院组织医师对辖区内群众举办乙肝健康知识讲座,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而且大量事实表明夫妻中一方携带、另一方多年后也并没有感染HBV.接吻已经已经表明不会传染,所以HBV并不可怕。
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
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而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等群体特别需要进行免疫。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注意什么?
不能因为已接种乙肝疫苗就对肝炎掉以轻心,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在10mIU/ml以上的人,才能起有效的预防作用。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诸如甲、丙、丁、戊肝等病毒性肝炎是没有
预防作用的。同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并不是都能完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生活中仍应注意避免与乙肝病人(不是携带者)的排泄物、血及分泌物接触。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也不是永久性的,应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每个接种者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有高有低,持续时间有长有短
城关镇卫生院
二〇一二年二月八日
篇二:
部门及员工绩效考评制度
部门及员工绩效考评管理制度
为规范公司对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评制定本制度。
1.目的
通过对部门和员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