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
导入:多媒体展示月色下的荷塘景色,舒缓的钢琴曲。“月映清荷,风摆弱柳,独斟清茶于盈盈一水间。昔时古人对月畅饮,对酒当歌,慨怀世事,直抒笔下,挥毫隽写岀篇篇流传千古的诗篇,朱老也曾于荷塘月色旁抒己之情,安然于这般的恬淡。”有人说,荷塘月色下的自清,是披带着温柔月色的香荷。是如何的一种夜色,造就了如此的佳作;又是如何的一种氛围,轻拂了心灵的弦音,共鸣了数百载后人。今天我们就和盛名之下的《荷塘月色》来一次亲密接触,细细品读、细细回味吧。
(二)思——学生独立思考,圈点勾画
1、用一句话简述文章的内容。
2、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三)议——分小组讨论,组织答案
3、细读一遍课文,分小组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①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②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③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4、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②究竟什么让他心乱如麻呢?
(四)展——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口头或演板或投屏)
1、用一句话简述文章的内容。
在家里 去荷塘 观荷塘赏月色览四周想采莲 回到家
第一节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2、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颇不宁静 独处求静 暂得宁静(一无所有 惦念江南) 走出宁静
3、①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
②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
③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
4、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可从作者写于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探知原因: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②究竟什么让他心乱如麻呢?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很迷惘,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所以心乱如麻。
(五)评——师及时点评并补充总结
1、结构美 在家里 去荷塘 观荷塘赏月色览四周想采莲 回到家
2、情感美 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又可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颇不宁静 独处求静 暂得宁静(一无所有 惦念江南) 走出宁静
3、①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
②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
③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4、①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也只给了朱自清先生片刻的宁静。究竟因何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呢?这就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
②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