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海洋碳指标监测体系.pdf
ICS
CCS
团体标准
T/CXXX—2023
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海洋
碳指标监测体系
Bluecarbonindexmonitoringsystemundersatelliteearth
observation
(征求意见稿)
2023-XX-XX发布2023-XX-XX实施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2
5监测体系分级原则2
6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海洋碳指标监测体系2
7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海洋碳指标遥感监测产品体系4
附录A(规范性)空天地一体化海洋碳指标监测技术体系框架8
附录B(资料性)遥感碳中和监测原理及优势10
附录C(资料性)国内外主要碳源碳汇监测常用卫星的主要参数11
附录D(资料性)目前国内外海洋卫星参数12
参考文献13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
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华通星元科技
有限公司、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福建空天碳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笛东规划设
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武夷发展集团、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福建)有限公司、中国国际
科技促进会碳中和分会、天勰力(山东)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内蒙古工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大成、姚晓婧、王璞、杜琳、李莘莘、孟瑜、解烽瑞、杨邦会、
池天河、王树东、常青。
II
引言
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
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
海洋碳汇又称“蓝色碳汇”或“蓝碳”,与陆地上的“绿色碳汇”相对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发表的《蓝碳》报告认为,海洋生物(特别是海岸带的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能够捕获和
储存大量的碳,该部分的碳称之为“蓝碳”。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
完成的,蓝碳生态系统的缺氧底物可以将碳捕获数千年,这意味着维持蓝碳生态系统的健康
是一种有效的气候缓解政策。因此,探索构建海洋碳汇核算和价值评估标准体系,加快海洋
碳汇核算、碳汇价值评估等领域相关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制定;促进海洋碳汇发展,开发海洋
负排放潜力,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卫星遥感技术的实用化发展助力“双碳达标”的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围绕海洋碳汇价值
实现的核心需求,本文件依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技术团队,在中国国际科技
促进会碳中和分会指导下,开展对国内外海洋碳指标的广泛调研,提出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海
洋碳指标监测体系,以期对区域海洋碳指标进行有效定量监测和客观评价,便于建立体现海
洋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有效开展双碳达标任务中的监控、核
查、实施、考核等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为海洋碳交易管理中交易跟踪制度的完善
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