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勾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对勾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对勾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星期一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通过研究对勾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学生能够抽象出函数的本质特征,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学会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提升空间想象力和运算能力,从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对勾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定义域和值域。
-通过实例分析,识别对勾函数的图像特征,包括其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渐近线。
-运用对勾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
2.教学难点
-理解对勾函数图像的对称性,特别是其关于坐标轴的对称性。
-准确绘制对勾函数的图像,特别是在确定函数的顶点和渐近线时。
-分析对勾函数在不同参数下的行为变化,例如,参数变化对函数图像形状的影响。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有效地将问题抽象为对勾函数模型,并利用其性质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对勾函数的周期性以及如何计算其周期是一个难点,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加强理解。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数学教学软件
-信息化资源:对勾函数图像的动态演示软件、相关数学教育网站资源
-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视频、互动式教学软件、实物教具(如函数图像模型)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展示一组生活中的曲线图像,如弹簧振动的轨迹、摆动的钟摆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曲线可能由哪些函数描述。
2.**问题提出**: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这些图像,猜测它们可能对应的函数类型吗?”
3.**学生回答**: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图像的特点,如开口方向、对称性等。
4.**引入新课**:引出对勾函数的概念,强调其独特的图像特征。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定义与性质**:讲解对勾函数的定义,包括其一般形式和图像特征,用时5分钟。
2.**图像绘制**:演示如何根据函数表达式绘制对勾函数的图像,强调顶点坐标和渐近线的确定,用时10分钟。
3.**性质分析**:分析对勾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用时10分钟。
4.**应用实例**:通过实例展示对勾函数在物理、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用时5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题**: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包括绘制对勾函数图像、分析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等。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用时5分钟。
3.**展示答案**: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用时5分钟。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如“如何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对勾函数?”等,鼓励学生回答。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评价。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提问与解答**:教师提出与对勾函数相关的问题,如“对勾函数的周期如何计算?”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学生互动**: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解答彼此的疑惑,教师参与其中,用时5分钟。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勾函数的关键性质和应用。
2.**拓展**:提出一些思考题,如“对勾函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有哪些?”等,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勾函数的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对勾函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知识点梳理
1.对勾函数的定义
-对勾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对勾函数的一般形式:y=a(x-h)2+k,其中a≠0
2.对勾函数的图像特征
-图像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向上,a0时开口向下
-图像的顶点坐标:(h,k)
-图像的对称轴:x=h
-图像的渐近线:垂直渐近线为x=h,水平渐近线为y=k
3.对勾函数的性质
-单调性:根据a的符号确定函数的单调性,a0时单调递增,a0时单调递减
-奇偶性:对勾函数是偶函数,即f(-x)=f(x)
-周期性:对勾函数没有周期性,其图像不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