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课稿2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课稿2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如何探索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内容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提升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初步探索,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大改造等基础知识,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和具体内容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他们喜欢通过故事和实例来理解历史。学生的能力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仍需培养。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视觉和听觉学习,如观看历史纪录片、听历史故事;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阅读和讨论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其历史必然性和内在逻辑;二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学生可能难以全面理解和把握;三是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存在主观性,难以客观分析。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关键历史事件和理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人物,体验历史决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代入感。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增强教学效果。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时长: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播放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段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
2.**问题提出**:提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思考**:请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短暂思考,并做好发言准备。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十一届三中全会**:
-讲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背景和召开意义。
-分析会议的决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影响。
-用时:5分钟
2.**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介绍改革开放的初衷和目标。
-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设立等关键政策。
-分析改革开放对农村、城市、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用时:10分钟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讲解市场经济体制对资源配置、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挑战。
-用时:10分钟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
-讲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践成果。
-用时:10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案例分析**:选择一个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讨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3.**课堂问答**: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拓展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人物,模拟历史决策过程。
2.**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