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14消化管.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消化:
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单糖和甘油酯等
吸收
排泄;;;
粘膜只有上皮和固有层
复层扁平上皮;硬腭部出现角化;口底部上皮薄
固有层内含小唾液腺,下连骨骼肌(唇、颊处)或骨膜(硬腭处)
; 图4~6
舌乳头(lingual papilae)
为舌背部粘膜形成的乳头状突起
1. 丝状乳头 遍布于舌背,数量最多
2. 菌状乳头 多散在分布于舌尖、舌缘,较少
3. 轮廓乳头 位于舌界沟前方,10余个; 味蕾(taste bud ) 图7
味觉感受器,卵圆形小体,主要分布于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由三种细胞组成:
1. 暗细胞
2. 明细胞
3. 基细胞 干细胞,可分化为暗细胞和明细胞;;;;;;颈粘液细胞(mucous neck cell):分泌酸性粘液;楔形,色淡,核扁平,居基底
干细胞(stem cell):增殖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和胃底腺细胞 图19
内分泌细胞
ECL细胞:组胺,促进壁细胞泌酸
D细胞:生长抑素,抑制壁细胞
* G细胞:位于幽门腺,分泌胃泌素,促进壁细胞泌酸和胃肠粘膜增殖;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mucous-HCO3- barrier)
(1)粘液层:不可溶性粘液凝胶
--- 隔离上皮与胃蛋白酶
--- 减慢H+向粘膜扩散
(2)表面粘液细胞→ HCO3- →中和H+ →H2CO3 碳酸酐酶 CO2 + H2O
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迁移;粘膜 图20、21
上皮:单柱
固有层:大量小肠腺
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粘液)
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
外膜:部分十二指肠--纤维膜
其余--浆膜; 图22~24
环行皱襞:距幽门5cm到回肠中段,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形成
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突出形成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指状突起,密集排列形成纹状缘
图25、26;1.吸收细胞(absorptive cell)
LM:高柱状,游离面有纹状缘
EM: 图27
游离面:
微绒毛:使细胞游离面扩大30倍
细胞衣:糖蛋白,含双糖酶、肽酶、胰蛋白酶、胰???粉酶等,是消化吸收的部位
侧面:紧密连接阻止肠腔内的物质由细胞间隙进入组织;
胞质:
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GC,将吸收的脂类形成乳糜微粒
功能:
1.参与消化吸收
2.分泌肠激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成为胰蛋白酶
3.参与sIgA的释放过程;
2.杯状细胞(goblet cell)
分泌粘液;从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加
3.内分泌细胞
I 细胞:胆囊收缩素- 促胰酶素
S细胞:促胰液素;
4.潘氏细胞 (Paneth cell) 图28、29
小肠腺特有,锥形,含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
5.干细胞
位于小肠腺下半部,小,柱状;增殖分化,更新上皮细胞;小肠腺
中央乳糜管(central lacteal):腔大,内皮间隙宽,无基膜,通透性大,运输乳糜微粒 图30
有孔毛细血管:水溶性物质经此入血
少量平滑肌纤维:收缩可缩短绒毛,利于淋巴和血液运行
淋巴小结:十二指肠、空肠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 图31; 图32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环行皱襞 较高、多 高、多 矮、少
小肠绒毛 较高、多 高、多 短、少
叶状 长指状 短锥形
杯状细胞 较少 较多 多
十二指肠腺 有 无 无
淋巴小结 孤立 孤立 集合; 图33
无环行皱襞和绒毛
上皮中杯状细胞非常丰富
大肠腺发达,含大量杯状细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