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pdf

发布:2025-03-23约3.3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第1页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

反思

作者:***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8年第12期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第1页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第2页

摘要[]“假说—演绎法”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体现的最为重要的研究方

法之一。具体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在教学

中运用“假说—演绎法”,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只有引领学生自我建立并会自行运用“假说—

演绎法”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教材,去处理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假说—演绎法”;高中生物教学;基因在染色体上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35-0077-02

“假说—演绎法”又称假说演绎推理,是指在观察事物现象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问题,并通过

推理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内容进行演绎并预测结论,最后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

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具体

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假说—演绎法”不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形成客观

规律的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应用“假说—演绎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相关的理论知

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应用“假说—演绎法”,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并应用“假说—演绎法”来解

决实际问题。

一、“假说—演绎法”在《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问题1.

摩尔根利用果蝇的眼色性状进行实验,发现在亲本中,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

无论雌雄,都为红眼,而F1雌雄相互交配,F2中出现性状分离,既有红眼果蝇又有白眼果

蝇,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1,但白眼果蝇全部为雄性。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基因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第2页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第3页

的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的表现

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此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结合萨顿的假

说与性染色体相关内容进行思考。

提出假说2.

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控制眼色的基因可能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假设。即用w表示

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红眼W,白眼w)。存在以下四种假设情况:

(1)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W,w)。

(2)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X,YW)。

(3)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XW,YW)。

(4)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XW,Y)。

演绎推理,解释现象3.

依據上面的假设,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让学生讨论各种情况,并画出相应的遗

传图解。学生很容易得出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XW,YW)和基因只位于X染

色体非同源区段(XW,Y)这两种都有可能,都满足测交实验。如何进一步证明基因在哪儿

呢?可进行如下演绎推理。

:E\教育学院杂志社\中学教学参考\中学教学参考2018年12月(理科中旬)\

s3.epsE:\教育学院杂志社\中学教学参考\中学教学参考2018年12月(理科中旬)\

s3-1.eps

设4.计实验,验证假说

设计一组实验,使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同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