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数据资产登记管理平台 建设要求编制说明》.pdf

发布:2025-03-10约5.2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数据资产登记管理平台建设要求》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根据中国信息协会的通知立项,计划编号为P2024-53。

本标准由中国信息协会提出并归口。

(二)标准制订的目的和原则

我国的数据资产登记工作以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设为开端,2002年在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了设计电子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通过目录体系的建设,建立起统一的信息资

源注册登记和管理制度,全面掌握政务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类型和分布等详细

情况。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深刻演

变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信息、数字、数据的概念循序出现,关于信息的提法

逐渐弱化,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数据资源的汇聚逐渐成为重

点,现已进入数据资产登记的探索阶段。

数据资产登记是开展数据资产评估、入表、质押等活动,进而构建数据资产

生态体系,促进数据资产流通交易的起点。当前,我国各地数据资产登记的探索

实践已开始起步,但与之配套的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仍处在萌芽阶段。在新的发

展阶段,如何构建数据资产登记体系,进而建立面向数据资产的评估入表、流通

交易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和标准体系,从而深入挖掘和实现数据资产所蕴含的经

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数据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是目前亟需解

决的问题。

数据资产登记是指数据资产登记申请主体在依法设立的数据资产登记机构

完成规定登记流程,并确认数据资产相关权属的过程。建立数据资产登记标准体

系的重要意义,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数据资产权属确认。登记作为数据确权的尝试性探索,可助力企业

梳理数据资产来源、生产方式和内容,为后续数据资产确定数据资源持有权、数

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做好前置准备工作。

二是激发数据资产价值,构建业务新版图。数字化转型后形成大量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治理后,在不同板块之间融合后拓展形成新的业务范围。

三是推动数据资产入表,做大做优企业资产。数据资产入表后,企业的数据

资产将迎来价值重估,在经过对数据的登记确权、加工后,企业总资产规模增长,

企业财务状况将得到改善。

四是开展金融创新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获得创新性金融服务可以为

企业增加更多的融资方式,如数据资产质押贷款、担保、证券化等,以及为股权

投资、上市融资等创造条件。

(三)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一、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据资产登记管理平台的平台架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安

全性要求、平台建设要求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数据资产登记管理平台的

建设和维护。

二、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平台架

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安全性要求和平台建设要求。术语和定义给出了本标

准用到的术语,包括数据资产、数据资产登记、登记主体、登记机构、登记管理

平台、登记系统等。平台架构给出了数据资产登记管理平台的系统架构,包括平

台的组成、主要功能和外部关系等。功能要求给出了数据资产登记管理平台的功

能要求,包括数据资产分析管理、体系建设管理、信息披露与服务等。性能要求

给出了数据资产登记管理平台的性能要求,包括登记系统接入数量、信息容量、

密码服务性能、计算环境和升级要求等。安全性要求从软件安全、运行安全、数

据安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平台建设要求从部署模式、业务规则、兼容性要求、

网络环境要求、运行维护要求、容灾备份要求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三)主要工作过程

起草阶段:

2024年6月,启动标准的编制工作,成立材料编写小组,明确各自任务

分工和主要职责,提出具体的工作思路和阶段任务,制定研制工作实施方案,确

定制定过程和关键时间节点。

2024年7月,编制组开始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资料,进行

梳理,系统分析和借鉴先进做法和经验,进行架构设计,并开展调研。深入了解

基础现状,总结提炼思路方法,为本标准的制定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7月-8月,编制小组召开讨论会,对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

邀请其他专业标准制订机构对标准的框架、标准编写的用词用语、特有名词的定

义、附录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