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
刘树坤
摘要: 人类在长期与水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各种载体表达的水文化,中国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内容极其丰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水利建设事业中应当注意发掘和保存优秀的中国水文化,同时要满足现代人对水文化的需求。伴随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水域空间的景观和休闲娱乐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改善水域空间的景观,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也成为现代水利建设应当追求的目标。
社会的发展与水利事业的进步
水利事业的发展由来已久,数千年来人们对水利的需求基本保持在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方面。即使如此,限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人们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洪涝灾害一直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人类对大江大河的干扰能力也比较小,一直到近代大多数河流还能够保持比较自然的景观和特征。但是在建国后的近五十年,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在得到防洪抗旱的相对安全保障的同时,人们发现,人类活动对这些自然的河流湖泊的干扰过分严重。水系污染、江河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美丽的自然特征消失、……等重大问题相继发生。与此相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河流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人们要求河流能够给社会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除了防洪、抗旱的安全保障之外,在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水环境,80年代以来开始关注水域的景观,90年代以来又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社会的要求必然推动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水利建设的同时如何改善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主流。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水利事业的进步。在湖泊水环境的治理中,比较普遍重视湖泊的生态修复,采用生态技术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如湖滨带的修复、湿地净化、生物氧化塘、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分解等。在成都、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一些大城市,在城市河道的整治中,把改善城市景观作为主要的目标,深受市民的欢迎。
图1 成都府城河河岸亲水景观
成都市府南河的整治中考虑了生态景观,比较注重文化氛围,受到了联合国的奖励(图1)。引进法国的现代技术观念,以喷泉和水幕电影为主的宁波水广场,深最受群众喜爱,居民经常网上相约,志愿打扫广场。上海市提出了投入1000亿打造上海市的水系统。北京市也提出了在奥运会之前建设环城河、奥运湖的计划,同时在温榆河的改造中提出了把河道两岸建成绿色生态走廊的规划。广州市在最近完成的珠江堤防规划中,充分考虑了景观、亲水、生态等方面的要求。在我国的城市水利建设中已经提出了景观环境、生态修复、水文化等许多新的课题。水利建设的工作内容、基础理论、施工方法等都在不断丰富和进步,对水利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丰富多彩的水域景观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
水域的景观由水域的基本特征所决定,或是碧波万顷的湖泊,或是奔腾咆哮的大河,或是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几乎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水域都具有各自的性格、各自的风貌。水域的景观基本是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
过渡域的景观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在平原地区湖泊和河流周边多是水草茂密的湿地,大片的苇草,鸟飞鹤舞。在山区的河流两岸、湖泊的周围大多是因为水位剧烈变动造成的裸露坡地。
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但是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长江、黄河源头的涌泉、沼泽、草原;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绝壁;……。
各不相同的水域、过渡域、陆域景观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水域自然景观。这些景观成为祖国的宝贵自然遗产,成为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赞叹、欣赏、讴歌、献身的壮丽河山。现在又成为祖国的重要旅游资源,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为世界所认知,许多自然景观由于长期人类的巧妙营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这样宝贵的自然遗产,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域的自然特征正逐渐消失,自然景观被人工化。如大江大河的堤防多采用人工材料;两岸湿地消失;沿河开山修建公路,边坡岩石裸露,植被破坏;城市的河道用混凝土包裹,完全变成了人工渠道;……。同时,由于河道水质的污染,许多城市河道变成暗渠,原有的河道空间变成了道路或其它建筑,自然景观彻底消失。目前我国的很多河流已经变得和运河没有什么两样。
现在,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立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中特别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障人类自身健康发展、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保持环境的自然特征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景观问题,它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必须的条件。所以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