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跨学科综合实践型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docx
小学跨学科综合实践型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
在“双减”背景下,设计跨学科综合实践型作业具有积极意义,它可以增加作业的实际意义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紧扣“减负增质”的目标要求设计作业,对一线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语文教师只有认真研究作业设计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关键点,探索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型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策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跨学科综合实践型语文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全人教育
本文所阐述的跨学科综合实践型语文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借鉴西方全人教育的主要观点。
全人教育的说法来自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罗杰斯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指出:全人教育即以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意素质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教学目标的教育。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孙军对国内的全人教育作如下界定:全人教育是以儿童为核心,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共同参与实施的整体、系统的教育。该教育面向全体儿童,通过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家长学校等途径,致力于儿童的心智与体魄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二)课标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要求“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随着学段升高,作业设计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由此可见,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阶梯式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跨学科综合实践型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2022年版语文课标》对作业设计有明确的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因此,跨学科综合实践型作业设计也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双线”(人文主题、语文素养)编排单元学习内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贯穿整个教学编排及教学过程,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二者有机统一。
对于阅读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如下页表1。从教材编排特点可以发现,各学段之间的主题是相互联系的,阅读目标要求螺旋式上升,后一个年级段是前一个年级段的延续和提升。因此,在春季学期,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语文要素,整合一至六年级下册的阅读单元,设计以读书节为主题的大单元主题阅读活动作业(如表2)。
表2所示的作业设计以教材文本为基础,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置主题阅读实践型作业,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完成整本书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整合多学科知识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二)尊重学生的天性
《2022年版语文课标》指出,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这个关键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天性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而抓住学生的天性设计语文作业,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具体而言,这一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四个方面。
(1)情感因素理论。语文学科需要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设计动手操作性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设计手工模型,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文本的理解和创造中,增强学习情感体验。
(2)多元智能理论。根据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在不同方面可能具有不同的智能特点,包括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等。动手操作作为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动手能力和空间感较强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实际操作型实践作业,可以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基于实践的认知理论。实践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更有效地发生在通过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并建构知识的过程中。
通过操作型实践作业,学生能够借助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让学生利用手工制作来表达或展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知识运用能力。
(4)学习动机理论。动手操作可以成为提高学习动机的一种方式。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强化和维持的重要因素。设计动手操作作业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可通过动手制作一块故事展板,提高对故事内容的关注度和理解能力。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以动手操作为特点的作业,满足学生的天性需求,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和全面发展。例如,我校莫嘉慧老师利用学生喜欢画画的心理,让学生给课文画插图。她在执教三年级下册《花钟》《我变成了一棵树》等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