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眼科学基础+复习要点-Word版.doc

发布:2019-01-01约1.39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眼科学基础复习 眼球破裂伤的易发部位。 常见的破裂部位在角巩膜缘,其次是直肌止点处和巩膜筛板。 2. 房水的生成来源及排出的途径。 (1)小梁网通道:睫状突生成→ 后房→ 前房→ 前房角的小梁网→Schlemm 管→ 集合管 →睫状前静脉 (2)葡萄膜巩膜通道:前房角睫状体带→ 睫状肌间隙 →睫状体和脉络膜上腔 →巩膜胶原间隙,神经血管间隙 3. 黄斑的定义及特点。 位于视网膜后极部,视盘颞侧约3cm处有一直径约5mm的椭圆形的浅凹陷区,色泽淡黄色,称为黄斑。 特点:黄斑中央有一小凹,称为黄斑中心凹,此处是视力最敏锐的区域。黄斑部无视网膜血管分布,且高度透明,此处的视网膜极薄,中心凹的底部只有视锥细胞,且密度最高,每个细胞与相连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是一对一的传导方式,所以中心凹是视觉最敏锐、分辨颜色能力最强的部位。 4. 何为立体视觉? 亦称深度觉,是人眼感知物体立体形状及不同物体间相对空间位置的能力。立体 视觉以双眼单视为基础;视力与立体视觉相关,单眼视力下降较双眼视力对称性 下降更能引起立体视觉障碍。 5. KP(角膜后沉着物)的定义。 角膜后羊脂状沉着物:由于血一房水屏障破坏,房水中进入大量炎性细胞和纤维素,随着房水的不断对流及温差的影响,渗出物逐渐沉着在角膜内皮上,多在角膜下部排成基底向下的三角形角膜后沉着物。 前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症状:起病急,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 体征: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 角膜后沉着物(KP) 房水混浊:前房闪辉,前房细胞 虹膜改变:虹膜后粘连,虹膜前粘连,虹膜膨隆 瞳孔改变:瞳孔缩小,瞳孔闭锁,瞳孔膜闭 玻璃体混浊 黄斑水肿 7. 春季结膜炎的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有眼部奇氧、畏光、流泪、异物感,可有大量的黏丝状分泌物,夜间症状加重。可 有家族过敏史。临床分 3 型: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和混合型。 睑结膜型:开始时表现为充血,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以后可出现典型的睑结膜扁平粗大乳 头,呈铺路石样。球结膜呈典型的暗红色。 角膜缘型:上下睑结膜均出现小乳头。重要的变现是在角膜缘有黄褐色或污红色胶样增生, 以上方角膜缘明显。 混合型:两种表现同时存在 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表现。 症状:异物感或刺痛、视物模糊、少量分泌物。 体征:混合性或睫状充血较重,病灶呈灰白或黄白色,外观干燥,溃疡表面被坏死组织形成 的灰白隆起病灶覆盖,称“菌丝苔被”;溃疡边缘有伪足,周围有卫星灶;病灶周围有免疫 环;角膜内皮面水肿皱褶,可见内皮斑。约 50%病例有前房积脓。严重的基质溃疡坏死可导致角膜穿孔和真菌性眼内炎。 翼状胬肉的定义。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是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 向角膜侵入,形状似翼状,因而得名。 角膜炎的基本病理过程。 (1)角膜炎浸润期:表现为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随之炎症细胞侵入,引起局限性浸润、 混浊和水肿,视力下降。角膜三叉神经末梢受到炎症刺激,患者有疼痛、流泪、畏光、眼睑 痉挛等刺激症状。 (2)角膜溃疡期: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浸润和水肿进一步发展,浸润区角膜组织坏死、 脱落,形成角膜溃疡。裂隙灯下观察,角膜表面不光滑,荧光素染色时溃疡面着色。 (3)角膜瘢痕期:若角膜炎症得到控制,浸润逐渐减轻吸收,周围上皮将溃疡覆盖,溃疡 凹面为结缔组织修复,留下不同程度的角膜瘢痕。根据程度分为云翳、斑翳和白斑。 在泪道冲洗术中,如何根据冲洗液流向判断是否有泪道阻塞及阻塞部位? (1)冲洗无阻力,液体顺利进入鼻腔或咽部,表明泪道通畅。 (2)冲洗液完全从注入原路返回,为泪小管阻塞。 (3)冲洗液自下泪小管注入,液体由上泪小点反流,为总泪管阻塞。 (4)冲洗有阻力,部分自泪小管返回,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 (5)冲洗液自上泪小点反流,同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为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12. 晶状体的生理特点。 晶状体是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晶状体可通过形状、厚度的变化调节屈光能力,以使物像成像在视网膜上。 (1)晶状体的透明性:晶状体不含血管,无色素;晶状体纤维排列整齐规则,层层相叠;其细胞外基质较少,含水量基本恒定。 (2)晶状体的屈光性:晶状体屈光力的个体差异甚大,晶状体屈光力范围在+17-+26D 之间,平均+19D,约占眼总屈光力的 1/3,幼年时晶状体几乎为球形,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相应变为扁平,屈光力降低。 (3)晶状体的调节 正常人眼能将远距离的物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一清晰的图像。若要把近物成像在视网膜上,则需晶状体变厚,增加屈光力,这种变化称为调节。随着年龄的增大,晶状体弹性下降,调节力降低。 (4)晶状体悬韧带:连接晶状体和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