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36_T 1570-2021 花绒寄甲人工繁育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5-03-27约3.7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01

CCSB16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1570—2021

花绒寄甲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artificialbreedingofDastarcusHelophoroides(Fairmaire)

2021-12-31发布2022-06-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6/T1570—2021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繁育环境条件及设施 1

5人工繁育技术 2

附录A(资料性)花绒寄甲形态特征 4

附录B(规范性)人工饲料配制原料与方法 5

参考文献 6

II

DB36/T1570—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原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晓华、涂业苟、熊彩云、金明霞、颜学武、喻爱林、谢谷艾、王文辉、王洋。

DB36/T1570—2021

1

花绒寄甲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以鞘翅目拟步甲科粉甲属大麦虫ZophobasmorioFabricius蛹为替代寄主鞘翅目、寄甲科、寄甲属花绒寄甲DastarcushelophoroidesFairmaire人工繁育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全省范围内花绒寄甲人工繁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花绒寄甲DastarcushelophoroidesFairmaire

花绒寄甲DastarcushelophoroidesFairmaire又称花绒坚甲,属鞘翅目、寄甲科、寄甲属,其形态特征见附录A。

3.2

人工饲料Artificialdiets

人工饲料以人工饲养得到的大麦虫蛹进行人工配制的原料,人工饲料成分及具体配制过程参见附录

B。

3.3

人工繁育Massrearing

将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按6~8头/蛹)接入替代寄主大麦虫蛹,通过人为控制温湿度,使其在寄主体内完成世代发育,增加发育代数,扩大个体数量。

3.4

卵卡Eggcard

花绒寄甲将卵粒产在诱集木块上面的牛皮纸片(长7cm~9cm,宽3cm~4cm)上称为卵卡。

4繁育环境条件及设施

DB36/T1570—2021

2

4.1条件

温度控制在(25±2)°C,相对湿度(75±10)%,暗光,饲养密度控制在50~60头/盒。

4.2设施

花绒寄甲设施分为养虫室、接种室、储藏室3个功能区,其中养虫室配备培养箱、饲养架、养虫盒、加湿器、消毒药剂等;接种室配备超净工作台、紫外线杀菌灯等;储藏室配备冰箱、冷柜等。

5人工繁育技术

5.1消毒

饲养前,用75%的酒精灌装于喷壶中,均匀喷洒于带孔养虫盒(20cm×13cm×7.5cm)内部表面消毒,晾干后,盒底平铺对折的抽纸,盖上盒盖,备用。将引诱产卵木块在120℃烘箱中烘2.5h,冷却备用。

5.2卵的孵化

将产有卵的卵卡放入含吸水脱脂棉的培养皿中,并将其放入25℃暗光养虫室中孵化。

5.3接种

将初孵花绒寄甲幼虫(按6~8头/蛹)接入替代寄主大麦虫蛹体表,装入5mL的指形管,并在管内装入折叠纸片后用脱脂棉塞住口,放入温度25℃湿度70%条件下进行暗光培养。或剪取成虫盒中的卵块放入养虫盒中,周围放上大麦虫初化蛹。接种室使用前用紫外灯光照射灭菌消毒。

5.4幼虫饲养

收集孵化的幼虫到养虫盒中,按比例放入寄主大麦虫初化蛹,且将大麦虫初化蛹放在幼虫的附近,方便取食。每隔一天更换一次垫纸,以及消毒养虫盒。

5.5茧蛹的培育

将快结茧的花绒寄甲老熟幼虫,放入养虫盒,内铺一层0.5cm厚的脱脂棉帮助其结茧化蛹。

5.6成虫的养殖

5.6.1将茧盒中出现羽化的成虫放入带孔成虫养虫盒,在盒底部放入一块8cm的纱网,以确保成虫行动方便。

5.6.2在松木木段上用皮筋绑定相同尺寸的黑卡纸,放入养虫盒中纱网上,以便成虫产卵,再往养虫盒中放入培养皿,皿器中装有吸附蒸馏水的脱脂棉,让花绒寄甲成虫取水。

5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