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生产企业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范.docx
1
饲料生产企业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饲料生产企业生物安全管理技术的机构与制度、设施设备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设计规模年产能10万吨以上的饲料生产企业对动物接触性传染疫病的生物安全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4636饲料加工设备交叉污染防控技术规范
NY5032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SBJ05饲料厂工程设计规范
WS589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识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厂区布局与分区
4.1布局
4.1.1厂房、车间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办公区分开。
4.1.2生产区合理布局,有相对独立的生产车间、原料库、配料间和成品库,各区域间应有物理屏障。
4.1.3厂区道路和作业场所应采用混凝土或沥青硬化。
4.1.4原料与成品料进出通道应分开,场内路线不交叉。
4.1.5饲料厂四面应设有围墙。
4.2分区
可通过划分“红、橙、黄、绿”四个生物安全等级分区管理,人员、物资等进入更高一级生物安全区域时,需要采取相应风险管控措施。等级划分如下:
——红区:饲料厂围墙外不可控区域;
——橙区:饲料厂围墙内原料车停车区、行驶通道、卸料区、办公区、生活区;
——黄区:投料、输送、粉碎、配料等饲料调制之前工序及原料库、立简仓所在区域;
——绿区:生产车间、成品库、成品散装仓、成品装料和成品运输车辆行驶区域。
2
5机构与制度
5.1组织机构
建立生物安全防控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岗位工作职责,设置生物安全管理专员,负责各项管理制度落实。
5.2管理制度
建立生物安全防控有关制度。主要包括饲料生产企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防控培训制度、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生物安全风险调查评估制度、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卫生消杀制度、人员车辆消杀制度、人员就餐管理制度、防鼠防鸟管理制度、外来物资消杀管理制度、记录管理制度等。
5.3工作流程
建立岗位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车辆及司乘人员出入厂区、员工出入生产区、生产区消杀、生活区消杀等工作流程。
6设施与设备
6.1生产设备
6.1.1饲料厂工程设计应符合SBJ05要求。
6.1.2饲料加工设备防交叉污染应符合GB/T34636要求。
6.1.3有立筒仓的生产企业,立筒仓应配备通风系统和温度监测装置。
6.1.4饲料生产从原料取用、粉碎、制粒、成品整个环节应全封闭生产,配备封闭式提升机、刮板机。
6.1.5应在双层以上调制基础上配备温控保持器,使制粒过程成品饲料保持83℃~87℃的温控要求。
6.2喷雾消毒通道
厂区入口设置人员喷雾消毒通道,地板设置消毒垫,配备人员消毒泡手盆或酒精喷壶消毒,消毒效果应保证体表全面覆盖。
6.3车辆消毒站
距离饲料厂厂区入口2km处,宜设置独立的车辆洗消站,采用高压喷水设备或其它方式,对车辆轮胎、底盘等进行全面洗消。
6.4车辆消毒设施
饲料厂入口设置可覆盖全车的车辆消毒设施;根据所使用消毒剂有效期和消毒液污染程度,定期更换消毒液。
6.5淋浴更衣室
3
应配备仅供厂区内员工更换清洁消毒后的工作服、鞋、帽等劳保用品的场所。
6.6标识
标识应符合WS589要求。
7管理要求
7.1人员管理
7.1.1企业员工
员工进入厂区前,应在厂区入口消毒达到180秒;一线员工进入厂区后先更换清洗消毒后的工作服方可步入工作岗位。消毒药参照附录A执行。
7.1.2司乘人员
司乘人员入厂,应在厂区入口消毒达到180秒,司乘人员随车如非必要,不下车。确需下车办理有关业务,参照7.1.1执行。
7.1.3其他外来人员
制定外来人员进入厂区的管理制度和消毒、更衣、隔离程序,外来人员不应进入生产区。消毒药参照附录A执行。
7.2车辆管理
7.2.1员工车辆
应在厂外全面消毒,并停靠在指定停车场,员工车辆不应进入生产区。消毒药参照附录A执行。
7.2.2货运车辆
应按照消杀流程进行全面清洗、消毒、烘干等,按照指定通道单向行驶。消毒药参照附录A执行。
7.3饲料原料管理
7.3.1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使用应符合NY5032的要求;对采购的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按照要求进行查验或检验;按照生物安全防控要求对原料进行病原性检测后方可准入。
7.3.2禁止采购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