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公开课》ppt课件.ppt

发布:2018-06-08约2.6万字共2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第七节 体质 考纲要点 1.体质的形成与分类 (1)体质的形成 (2)体质的分类 2.体质学说的应用 (1)指导养生防病 (2)指导辨证治疗 一、体质的形成   二、体质的分类   阴阳平和质 与发病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类型。这一类型的人,气血阴阳充盛,脏腑经络功能协调,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偏阳质 与发病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偏阴质 与发病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A)、喜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三、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四、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八节 病因 考纲要点 1.六淫 (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7)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8)疫疠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七情 (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2)七情致病的特点 3.饮食与劳逸失常 (1)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的致病特点(2)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 4.痰饮 (1)痰饮的形成(2)痰饮的致病特点 5.瘀血 (1)瘀血的形成(2)瘀血的致病特点 一、六淫 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致病特点   概述: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力低下时引起外感病发生。   外感病:发病急骤,从口鼻、肌表侵入、先见表证。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 季节性——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地域性——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既可单独侵犯人体发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转化性——侵犯人体后,病证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邪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经典考题 30.风邪不具有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A.升发开泄 B.耗气伤津 C.善行数变 D.百病之长 E.易袭阳位 31.风邪的性质为() A.升散 B.吸收 C.开泄 D.粘滞 E.干涩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热象明显。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 (3)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经典考题 32.暑邪伤人,可见汗出、气短、乏力等症,是由于()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伤脾胃,纳食减少 C.暑多夹湿,阻遏气机 D.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E.暑性开泄,易袭阳位 【33-35】 A.升散 B.重浊 C.凝滞 D.黏滞 E.开泄 33.暑邪的性质 34.寒邪的性质 35.风邪的性质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阳气损伤、滞留脏腑。 (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 (3)湿性粘滞: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下注。 经典考题 36.湿邪致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阻气机 B.湿邪伤阳 C.湿性黏滞 D.湿性重浊 E.湿性趋下 37.最易伤人阴位的六淫邪气是 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寒邪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燥涩滞:燥为阳邪、易伤阴津(A)。   诸涩枯涸,皆属于燥。   燥胜则干:燥邪伤阴、易损津液。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经典考题 X型.38.燥邪伤人引发的主要症状(ABCDE) A.口鼻干燥 B.皮肤干涩 C.毛发不荣 D.干咳少痰 E.痰黏难咯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燔灼上炎、发病急速、传变较快。 (2)火热易伤津耗气(暑邪):热为阳邪,热迫津泄,气随津脱。 (3)火热易生风动血(A):肝风内动、血热妄行。 (4)火邪易致疮疡:热盛肉腐。 经典考题 X型.39.火热邪气的致病特点有(ABCD) A.易迫津外泄 B.易迫血妄行 C.易腐化血肉 D.易致肝风内动 E.易致痰液胶黏难咯 【40-42】 A汗出恶风 B脉筋挛急 C形体困重 D吐血衄血 E干咳少痰 40.根据六邪致病的特点,寒邪容易导致的病症是B 41.根据六邪致病的特点,火邪容易导致的病症是D 42.根据六邪致病的特点,湿邪容易导致的病症是C 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基本概念: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引起疫疠病的致病因素。   疫疠指温病中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其中也包含一些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