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卫星通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卫星通信
引言:我的方向感很差,可我照样敢于一个人出去背包旅行,因为我的手机自带了GPS定位导航;我的偶像五月天在欧洲进行巡回演唱会,虽然我不能追随他们的步伐,但只要我打开因特网,我就能在卫星电视上看到现场直播,感受现场的气氛;在大学里想念家乡的街道时,我可以通过微博上搜索街景,通过卫星云图,来看看家乡的变化……
这些都得益于卫星通信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而多姿多彩。
卫星通信简单地说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无线电通信站间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从我国发生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伊始,卫星便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就我而言,平时感受最深的,还是直播卫星电视的使用。
大年三十晚上春节联欢晚会的全国直播,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的全球直播,还有神州飞船升空的直播……只要打开数字电视便能很简单的观看到。殊不知,如今我们的便捷是建立在卫星通信曲折的发展历程上的。
1974年,可能促成日后中国卫星直播市场的第一个动议产生了。那一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问题,必须发展卫星电视。
1978年12月和1983年3月,中央曾两次批准从国外购买广播电视卫星,但因种种原因而停滞。
其后十余年间,虽然直播卫星迟迟未发射,卫星直播广播电视的业务未开展,但中国的卫星广播事业却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租用12颗卫星、37个转发器转播中央台和各省台90套电视节目、126套广播节目,其中包括各省卫视频道及有线付费电视频道,全国已经建立了33座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70多万座卫星接收地面站以及专门用于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和SNG业务的广播电视VSAT系统在全国有线电视以及地方卫视的大发展中扮演了相当核心的角色。通过卫星转发器进行节目传送,各地有线网络和“村村通”工程获得了充足的节目源,能够上星的电视台,也一下子将受众覆盖面从省内扩展到全国,影响力和广告收入成倍地翻番。
90年代初, 数字压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直播卫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给直播卫星注入了新的活力。将电视图像数字化,并将上百Mbit/s的图像带宽压缩至几Mbit/s,可使每个卫星转发器传送几路乃至十几路图像信息,从而实现了更有效的图像数据传输、存储和交换。ナ字直播卫星系统中,通过同步轨道上的大功率(120W或240W)卫星,用户使用一副较小的固定卫星天线(18英寸到3英尺),就可以直接接收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用户接收系统硬件包括天线、解码器和远端控制器,价格大约在100~300美元。解码器的作用是将电视信号解码后转送到电视机和录像机上,国际上没有标准的解码器,不同公司的解码器是互不兼容的。由于电视节目信号是经过数字压缩的,所以多达20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集中从上行链路发送到卫星上,可以通过一颗卫星转播出去。数字直播卫星具有质量高、容量大、能提供多媒体业务等优势,故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1998年12月曾开通过一个以直接到户方式的卫星数字广播电视试验平台,该平台按业务可分为三大部分:境内节目、境外节目(31个)和数据广播(公众信息服务、金融证券服务、远程教育信息和互联网接受服务)。
2000年,“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的12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以及《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当年9月,在国家计委的主持下,确定由广电总局牵头组织起草《中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可行性论证报告》,参与单位还有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航天科技集团、中广影视卫星公司、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等。[7]“鑫诺2号”原本有望成为中国首颗直播卫星,但“鑫诺2号”在2006年10月的发射中出现技术故障,最终报废为太空垃圾。??
2008年6月9日晚8时1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9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送入太空。 此举开启了中国的直播卫星时代。
“中星9号”,是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向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订购的一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价值1亿欧元,采用法国成熟商用卫星平台,设计寿命15年。是一颗大功率、高可靠、长寿命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据了解,“中星9号”将采取不加密方式传输节目,居民只要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就可收看。升空后,按照要求将给西部边远地区免费传输47套免费的高清和标清数字电视节目,其商业模式是向各地的卫星电视台收取卫星带宽租售费用,而对电视观众免费。
直播卫星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它让电视也越来越数字化越来越人性化。它的亮点在于采取不加密方式传输节目,对电视观众免费;信号可以直接到户,而不必经电视台再转送。居民只要安装一个价格100多元的“小锅”就可收看;和地面、有线数字电视相比,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的优势是覆盖面积大;将有效解决中国广大偏僻乡村无法收看卫星直播节目的尴尬。? 据中新社电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