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docx
PAGE
1-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一、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体制机制的僵化。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受到行政干预较多,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企业在资源配置、薪酬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缺乏灵活性。以某国有钢铁企业为例,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企业产品价格长期低于市场水平,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甚至出现亏损。据统计,2018年全国国有企业改革试点企业中,有超过50%的企业存在体制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的问题。
(2)国有企业改革还面临着产权不清、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初期,部分企业存在产权模糊、权责不明的情况,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行业内部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煤炭行业,由于国有企业占比过高,导致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约20%。
(3)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人才流失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国有企业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与民营企业存在差距,导致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企业整体竞争力。以某国有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该行员工流失率逐年上升,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流失严重。据相关统计,2018年全国国有企业员工流失率平均达到10%,其中部分行业流失率甚至超过20%。这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和发展潜力。
二、对策措施建议
(1)针对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僵化的问题,建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建设,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同时,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公有资本,优化股权结构,激发企业活力。以某大型国有企业为例,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了股权多元化,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2)针对产权不清、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建议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归属,实现权责分明。通过资产重组、产业链整合等方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核心竞争力。此外,鼓励国有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例如,某国有电力企业通过与民营企业合作,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针对人才流失问题,建议完善国有企业薪酬体系,提高员工待遇,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机制。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职业发展规划、培训体系等手段,提升员工素质,激发员工潜能。例如,某国有科研机构通过设立“人才特区”,为优秀人才提供优厚待遇和发展平台,有效遏制了人才流失。
三、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1)实施策略方面,首先应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改革评估体系,确保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15年以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评估体系已经覆盖了超过1000家国有企业,通过这一体系,改革成效显著,企业效益提升明显。其次,强化改革试点工作,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国有企业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推广至全国。
(2)保障措施方面,政府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企业改革提供资金保障。据财政部统计,201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国有企业改革资金超过1000亿元,用于支持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同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法治保障。例如,2018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方向和法律依据。
(3)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强化监督和考核机制,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改革成效进行跟踪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某地区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将改革成效与领导班子考核、干部任用相结合,有效推动了改革进程。此外,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提高国有企业改革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截至2020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平台累计发布信息超过100万条,有效提升了改革的公众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