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温中暑患者的急救护理.ppt

发布:2025-02-28约3.87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高温中暑患者的急救护理第1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中暑的概述定义:是指高温环境中,机体热调节机制障碍或衰竭,体内湿热积聚,迅速发生出汗停止、高热、意识丧失和(或)惊厥。第2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中暑的概述流行病学南方地区的夏季,老年人多见炎热气温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参加大型体育竞赛和军事训练的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习惯于人工恒温环境生活工作的人们,由于普遍面临机体耐热能力的下降,日常生活中,中暑的发生率有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至2011年不完全资料统计,中暑的病死率可高达20%~70%。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更需积极防治中暑。第3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辐射是散热最好途径。散热最多部位是头部(约50%),其次为手及足部。气温15-25?c时,辐射散热约占60%。温度33?c时,辐射散热降至零。传导对流通过对流,接触和靠近皮肤的冷空气变暖,变热的热物质分子离开,而较冷的物质分子则取而代之,逐渐又变热,如此反复进行。水传导较空气快240倍。蒸发每蒸发1g水,可散发2.4kj(0.58kcal)的热量。机体的热调节机制中暑的概述中暑是机体热平衡机能紊乱的一种急症。第4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中暑的发病机理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或散热机能发生障碍的因素,均可诱发中暑。主要有:①产热增加②热适应差③散热障碍组织相对或绝对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细胞损害或坏死第5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中暑的分级根据我国《职业性中署诊断标准》,可将中暑分为三级(类):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第6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7.5℃,如能及时离开高热环境,经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先兆中暑第7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既有先兆中暑症状,同时通常表现为体温38.5℃以上,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现象,并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例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和脉搏细弱而快等。轻度中暑者经治疗后,一般4~5小时内可恢复正常轻度中暑第8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重度中暑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以突然昏迷起病。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第9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重度中暑的分型重症中暑以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常分为三型: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第10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重度中暑的发病机制热射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源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热痉挛:主要是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汗,大量出汗使水和钠盐过多丢失,使肌肉痉挛,并引起疼痛热衰竭: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亦可伴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失盐第11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

重度中暑皮肤:无汗、绯红、灼热,T40℃高热与病情平行特征性早期表现之一中枢神经系统:高温对神经系统具抑制作用,初期使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映不敏捷,肌肉工作能力低下,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差,待体温增高到一定程度神经系统功能失控,出现谵妄、狂躁,最后深度昏迷。最早出现特征性之一第12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心血管系统;由于散热的需要,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配,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此外,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坏死,易促发心律失常、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这时心输出量降低,输送到皮肤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而影响散热。第13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呼吸系统:过度换气会发生呼吸性碱中毒,且Pa02并不升高;肺血管内皮由于热损伤会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肾脏系统:高温出汗多,心输出量降低,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液浓缩,出现蛋白尿及细胞管型尿,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红蛋白尿,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第14页,共3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