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扭曲的他者教科書中原住民偏見的檢討.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課程與教學季刊 2008, 11(4), 頁 27~50
被扭曲的他者被扭曲的他者 ::
被扭曲的他者被扭曲的他者 ::
教科書教科書中原住民中原住民偏見的檢討偏見的檢討
教科書教科書中原住民中原住民偏見的檢討偏見的檢討
譚光鼎譚光鼎*
譚光鼎譚光鼎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學校課程教學中所潛藏的族群偏見 。透過各種相
關文獻的評閱 ,研究者分析臺灣原住民族所遭遇的扭曲和忽略。大眾媒體應扮
演促進社會正義的角色 ,但由於權力關係不平等,少數民族和弱勢族群在媒體
中的再現容易受到扭曲與污名化。在歐美國家及臺灣地區,原住民在媒體報導
中都常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主流媒體對於原住民族經常具有偏見,相關報導比
較傾向揭露其特有之問題 ,或刻意忽略、強化刻板印象。從課程政治的觀點而
言,課程教學隱藏社會權威 ,教科書內容的選擇也被社會權威所支配。教科書
對於原住民的描述,大多具有刻板印象,或是零碎而不完整,甚至是資訊錯誤。
由於中小學教師大多缺乏多元文化素養,因此可能容易因為文化遲鈍而加深學
生對原住民的負面印象 。未來學校教師應檢討教科書和課程中所隱藏的族群偏
見,實施多元文化教育 ,以協助學生發展健全的族群關係。原住民族則應該積
極書寫自己的文化與歷史 ,建立主體性,在媒體中展現豐富且有尊嚴的文化。
關鍵 :媒體素養、教科書、多元文化教育、族群偏見、原住民
*作者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27
主題文章
壹、壹 、前言前言
壹壹 、、前言前言
媒體是捕捉並再現社會事實的管道與工具 ,也是反映社會真實(reality )
的工具。但是掌握並運用媒體者,在社會真實再現的過程中,扮演了主導的角
色。他所帶有的成見易使 「再現」的過程與結果產生偏差,提供錯誤報導。掌
握媒體者本身所具有的先在條件 ,包括意識型態、族群文化背景、專業知識與
能力 、權力位置、社會階級、政治興趣與經濟利益等,在在都使媒體在捕捉事
實、以及重組並再現社會事實的歷程中 ,產生偏光現象,扭曲社會真實。
媒體之他者再現的議題 ,其實是一種「再現的政治」(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議題,他者在媒介文本中被建構,同時也再現了我群與他者的
支配關係 (倪炎元,1999 )。在媒體的運作過程中 ,「報導者」和「被報導人」
是「我—汝」的關係 。報導者的「成見」濾光鏡,把各種角色再現為「他者」
(others ),使其被刻板印象化,被標籤化,甚至被污名化。「他者」大部分在媒
介的再現中無法發聲 ,也不擁有優勢的發言位置,因而處在一種「被建構、被
塑造」,甚至 「被發明」的劣勢處境。這些被扭曲的形式,基本上是由於他者在
階級、性別、年齡、職業、族群、種族、宗教背景的差異和劣勢,使他們在再
現過程中居於不平等地位 。
媒體運用簡易方式污名化弱勢團體的報導,在臺灣地區屢見不鮮(孔文吉,
1993 、1998 ;孫大川,1993 )。例如近年來人口數量快速增加的外籍配偶 ,在媒
體的建構下也搖身一變,迅速成為「社會問題」,相關的報導所建構的新移民女
性大多是負面的形象 (蔡蕙如,2007 ),再加上政府官員以及民意代表的發言 ,
弱勢群體很容易被媒體塑造為社會問題的所在(朱若蘭,2006 ;林河名,2006 ;
林照真 ,2004 ;藍佩嘉,2004 )。而媒體所呈現的弱勢群體形象,不僅出現在常
見的平面媒體 (報紙)和電子媒體(電視、網路),在學校之中也經常可見。不
僅課程教學是一種媒體運用形式 (教科書、教材、補充讀物、課後習作),學校
整體環境更是一個廣義的媒體環境 ,諸多的潛在課程來源(教育人員、建築、
生活常規、標語圖像、圖書館館藏),更是 「再現」社會文化和知識的管道和工
具。當我們關切社會媒體中弱勢族群的再現問題時 ,隱藏在學校日常生活中的
偏見歧視 ,也值得去關切與探索。尤其學校作為一種正式的社會化機構,課程
教學具有權威性和正當性 ,教科書的內容被奉為「正確知識」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