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选址调研分析上书房信息咨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餐饮业选址调查研究
近几年,餐饮经营环境发生巨变,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原料、人工等成本持续上涨,毛利大幅降低,固定成本显著增加,使餐饮进入高成本时代。二是餐厅过去以“街头店”为主,现在变成以“店中店”为主,进入“圈养”时代。这两大变化给餐饮行业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企业如果无视这些变化,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在北京市场,眉州东坡、西贝、玉林(一花一叶)等餐饮品牌纷纷调整发展策略,进军商业区开店。在全国的二、三、四线城市,大量商业综合体在建或已投入运营,很多餐饮品牌准备进驻。进商场开店中店,对这些餐饮品牌来说是新鲜事,但对麻辣诱惑、海底捞(专题阅读)以及众多快餐、休闲餐品牌来说,早已修炼多年了。
在商业区开店中店有一些特殊规律,餐饮专家田广利对此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为味百咖喱、海底捞等企业做开发选址积累了不少成果和心得,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众多想进商场开店中店的餐饮企业有所帮助。
餐饮进入“圈养”时代
20年前, 笔者刚来北京发展时,各种各样的餐厅大多数都开在街头。当时白塔寺有涮肉一条街,人们吃涮羊肉时大多奔这里。
那时商场的数量远没有现在多,大多是国有的,政府还会从宏观上控制商场的总数,避免出现过剩。个别商场里会有肯德基、麦当劳、吉野家等快餐,其他类型的餐饮很少。因此,笔者把这段时间称为餐饮的“散养”时代。
1998年开业的崇光百货开设了北京最早的美食广场,2000年开业的东方广场开设了北京最早的美食街,2004开业的金源购物中心率先把整层楼用来做餐饮,随后西单商场、百货大楼等老商场也拿出部分楼层做餐饮……自此餐饮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各大商场。现在新开的商业项目都会拿出很大面积做餐饮,餐饮能占总营业面积的30%多,甚至出现了专门做餐饮的餐饮楼,给餐饮进商场提供了更多机会。
不仅如此,随着城市改造的快速推进,原来适合做餐饮的街头门面房很多被拆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商场、写字楼和居民小区。受住宅禁餐饮的限制,临街居民楼底商无法做餐饮,餐厅只好进入各类商场或者写字楼、车站、公寓底商,做别人的店中店了。
现在的局面是:北京城区基本改造完毕,在新建或新改造的城区,想与过去一样在街头开一家独立餐厅,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笔者经常听到一些餐饮品牌的开发经理报怨:现在找一个临街的店面太难了。
餐厅必须成为别人的店中店,这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餐饮从街头开店的“散养”时代,进入商场“圈养”时代。这固然有商场主动引入餐饮的原因, 同时还在于餐饮失去了传统的生存空间,被迫进入商场。
当然,随着逛街购物、娱乐、餐饮一站式消费逐渐成为主流,餐饮在商场内也得到了更多发展机会。
“圈养”时代的餐饮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与过去的“散养”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客源依赖于主力店、顾客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等方面。
店中店有特殊性
在“圈养”时代,店中店成为餐厅的主流形式。“店中店”也可称为“附着店”或者“寄生店”,一般不具备自己创造客源的能力,通常需要依靠其所附着的主力店及其周边的客流来给餐厅带来顾客。
目前,各商场通常会把大面积餐饮放在地下一层或二层以上的高楼层,一、二层少有餐饮。开在这里的餐厅既没有临街展示面,也没有临街独立的出入口,是名副其实的“店中之店”。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归纳出相比于开在街头的独立店,店中店有5个特性:
1. 失去了独立的形象,成为主力店的一部分。
店中店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我,这一点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如果主力店很有名气或档次很高,你会成为“开在XX著名商场里的餐厅”,成为一种荣耀。坏处是如果商场的形象较差,你也会为其所累。
2、餐厅的可见度、便利性通常会下降
除非能开在商场门口,有临街展示面或临街独立的出入口,否则店中店会隐藏在商场的某个楼层的某个角落,顾客很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找到,进出很不方便。
3、严重依赖主力店内及其周边的客流
店中店通常都没有临街的展示面,甚至没有临街的广告位,顾客不进入商场或者是经过店门口,就不会发现有一家餐厅存在,使店中店成为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主力店里。虽然大型店中店会有很多专门前来消费的顾客,可以不完全依赖商场客流,但既然付了高昂的租金却享受不到应有的客流,显然是吃亏的。
4、特殊的客源类型和消费规律
由于寄生关系,开在商场里的店中店的客源主要来自商场内外的逛街购物者,如果周边有写字楼或居民区,还会有上班族和居民客源。不同类型、档次的商场贡献的逛街购物者的年龄、消费水平、消费偏好都不一样。这些规律与街面店大不相同。
5、经营方式受到限制餐厅
例如北京的商场营业时间多数是早9点到晚9点(夏季营业时间会所有延长),而二、三线城市的商场营业时间更短一些。店中店的经营时间会受到商场限制,比街头餐厅要短一些。通常没办法24小时营业,也不能经营宵夜和早餐。
了解主力店的特性
所谓主力店是足以独立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