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docx

发布:2025-03-12约1.5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以下是关于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的详细说明,内容涵盖病原特性、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病原与流行病学

病原体:

猪弓形虫病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引起,属顶复门原虫。弓形虫可在中间宿主(猪、人等)和终末宿主(猫科动物)中完成生活史,感染阶段包括速殖子(急性期)、缓殖子(包囊期)和卵囊(随猫粪便排出)。

传播途径:

主要途径:摄入被猫粪便污染的饲料或饮水中的卵囊。

其他途径:食用含包囊的未煮熟的肉制品、胎盘垂直传播。

易感动物:各年龄段猪均易感,妊娠母猪和仔猪症状最重。

流行特点:

全球性分布,温暖潮湿环境更易暴发。

我国猪群隐性感染率可达10%~30%,规模化猪场暴发时死亡率高达60%。

二、临床症状

急性型(多见于仔猪和育肥猪):

发热:体温升至40.5~42℃,稽留热型。

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液。

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后期后肢麻痹。

皮肤病变:耳尖、腹下发绀,全身发紫。

死亡率:未治疗时可达60%以上。

慢性型(成年猪或耐过猪):

间歇性发热,消瘦,贫血,腹泻与便秘交替。

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或产弱仔(垂直传播)。

亚临床感染:

无明显症状,但血清学检测阳性,成为潜在传染源。

三、诊断方法

1.临床初步诊断

特征三联征:高热不退、呼吸困难、体表发绀。

病理剖检:

肺水肿,间质增宽呈“大理石样变”;

肝肿大,表面灰白色坏死灶;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

2.实验室确诊

病原学检查:

组织涂片:取肺、肝、淋巴结组织,吉姆萨染色后镜检速殖子(月牙形,胞浆蓝色,核红色)。

动物接种:病料接种小鼠腹腔,5~10天后查腹腔液中的虫体。

血清学检测:

ELISA:检测IgM抗体(急性感染)或IgG抗体(慢性感染)。

间接血凝试验(IHA):抗体效价≥1:64判为阳性。

分子生物学:

PCR:扩增弓形虫B1基因或529bp重复序列,灵敏度高。

四、防治措施

(一)治疗方案

首选药物:

磺胺类+抗菌增效剂:

磺胺嘧啶(SD)70mg/kg+甲氧苄啶(TMP)14mg/kg,口服,每日2次,连用5~7天。

或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首次量0.2mL/kg,维持量0.1mL/kg),肌注,每日1次,连用3~5天。

注意事项:

妊娠母猪慎用磺胺药(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配合碳酸氢钠饮水以减少结晶尿风险。

辅助治疗:

退热:氟尼辛葡甲胺(0.04mL/kg);

补液:葡萄糖生理盐水+维生素C静脉注射;

控制继发感染:恩诺沙星或头孢噻呋。

(二)预防措施

生物安全:

猫源控制:禁止猫进入猪场,饲料库房防猫粪污染。

灭鼠:定期灭鼠(鼠类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

环境消毒:3%氢氧化钠溶液或火焰焚烧污染区域。

饲养管理:

禁止饲喂未煮熟的屠宰下脚料或生肉。

妊娠母猪隔离饲养,避免接触可能污染源。

免疫预防:

尚无商业化疫苗,实验性疫苗(如虫体灭活苗、基因工程苗)处于研究阶段。

监测与净化:

定期血清学筛查(ELISA),阳性猪隔离治疗或淘汰。

引种前检测弓形虫抗体,避免引入隐性感染猪。

五、公共卫生意义

人畜共患病:人类可通过食用未煮熟的感染猪肉或接触猫粪感染,孕妇感染可致胎儿畸形。

食品安全:屠宰场需加强检疫,病变器官做无害化处理。

从业人员防护:饲养员、兽医接触病猪时需戴手套,作业后彻底消毒。

总结

猪弓形虫病防治需采取“早诊断、快治疗、严防控”策略,重点阻断猫-猪传播链,规范用药以减少耐药性。暴发期需全群投药(如磺胺六甲氧嘧啶拌料),同时加强环境消杀。建议养殖场建立弓形虫监测体系,结合生物安全与药物干预降低经济损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