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八章国际资本流动与跨国公司.ppt

发布:2017-02-12约4.72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继海默之后,其他跨国公司理论研究陆续出现。其中,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 Raymond)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影响较大、特点也较突出的一种 。 弗农提出,在不同的产品发展阶段,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在产品成熟特别是标准化以后,企业应以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将生产转移到低工资和低成本地区。 在产品创新阶段,由于前期高研发投入和高生产成本,产品生产也尚未标准化,消费群体主要为高收入的美国消费者。在该阶段生产一般集中在美国国内,并部分出口满足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 在产品成熟阶段,产品需求增加,产品逐渐标准化,企业的技术垄断地位和寡占市场结构被削弱,价格因素在竞争中的作用增强。由于产品基本定型,仿制增加,加上西欧国家市场扩大,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以及关税和运输成本的不利影响,导致美国对西欧国家直接投资,以就近占领当地市场并出口发展中国家。 在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规模及样式等都已经完全标准化,企业的垄断优势不复存在。产品的成本与价格因素更为重要,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凸显,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生产区域,其产品可供应本国和其他国家市场。 内部化理论 它是由巴克利(Peter J. Buckley)和卡森(Mark O. Casson)提出,拉格曼(A.M. Rugment)加以发展的。 内部化理论建立在下面3个假设之上:①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②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可能统一管理经营活动,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③内部化超过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而引起的不利因素,独占或寡占新技术、半成品等中间产品,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中间产品通过投资者的内部组织体系进行转让,以实现跨国公司总体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转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内部企业的供需交换关系的现象称为市场的内部化。 国际生产折衷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又称为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 经济学家邓宁(John. Dunning)于1977年首先提出的。 邓宁认为海默的优势论,巴克利、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 以及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是由德国学者韦伯在“一战” 前后提出的,主要研究企业的选址定位以及各行业的地 理布局问题)等都只是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了片面的解 释。他主张把对外投资的目的、条件以及对外投资能力 和投资区域的分析结合起来,对此他提出了国际生产折 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主要内容 一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种优势: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 企业优势与经营方案选择 优势类型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  经营方式 对外直接投资 有 有 有 出口贸易 有 有 无 技术转移 有 无 无 第五节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定义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子 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原因 客服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 维持对技术的垄断 满足跨国公司对中间产品的需求 利用转移价格达到特定目的 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 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 指跨国公司根据全球战略目标,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 司与子公司之间交换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价格。这种价格并不 由生产成本、正常营业利润或国际市场价格决定,存在很强 的人为性。 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的好处 可以降低公司总税负 提高国际竞争力 避免汇率风险 加速资金周转。 第六节 跨国公司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跨国公司控制了国际技术贸易 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剧了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和竞争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使传统的国际贸易受到冲击 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分析 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 国际资本流动即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是指作为生产要 素的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 地区。 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 资产组合投资 又称为间接投资,核心特征是资产所有者对所投资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