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YNRZ 028-2024 刺芫荽栽培技术规程.docx
ICS65.020.20CCSB31
团体标准
T/YNRZ028—2024
刺芫荽栽培技术规程
2024-10-25发布2024-11-10实施
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发布
T/YNRZ028—2024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弥渡县植保植检站、镇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丽琴、刘发万、兰梅、李卫芬、胡靖锋、陈国发、徐加文、吴珍、冯鹏飞、杨红丽、徐学忠、和江明、王嘉玲、朱焰、王仁雄、高骅、邓正奎、杨开银。
T/YNRZ028—2024
1
刺芫荽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刺芫荽种植中的产地环境、种植技术、病害防控、采收及生产档案。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刺芫荽种植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地环境
4,1适宜区域
适宜云南大部分地区种植,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4.2种植地选择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391的要求。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宜,忌连作。
5种植技术
5.1整地理墒
施足基肥,结合整地每667m2撒施腐熟有机肥1500kg~2000kg、复合肥(N:P:K=15:15:15)
40kg。深耕细耙,整平起墒,墒宽1.0m~1.2m、高20cm~25cm、沟宽30cm~35cm。5.2播种
5.2.1种子选择
选择子粒饱满,光泽度好,无病虫斑的种子。5.2.2播种季节
滇中地区3月中下旬播种,滇南地区8月中下旬播种。5.2.2.1撒播
用种量为120g/667m2~150g/667m2。播种时与5kg草木灰混匀,分3次~4次均匀地撒在墒面。播种后,用筛过的干细粪或腐殖土盖种,厚约1cm~1.5cm,播后用木板拍打墒面,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用稻草或草席覆盖墒面,用喷壶淋透水。
T/YNRZ028—2024
2
5.2.2.2条播
用种量为100g/667m2~120g/667m2。在墒面上开播种沟,沟距约20cm,沟深约5cm,沟宽约10cm。播种时与5kg草木灰混匀,分2~3次均匀地撒在播种沟里。播种后,用筛过的干细粪或腐殖土盖种,厚约1cm~1.5cm,用稻草或草席覆盖墒面,用喷壶淋透水。
5.3田间管理
播种后15d左右有少量出苗,这时期以喷壶浇水为主,根据土壤墒情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土壤湿润,适当减少覆盖稻草,5d后全部揭除稻草。出苗后用0.2%磷酸二氢钾液喷洒叶面,以促进小苗生长。
具有2片真叶时,需及时追肥,每间隔10天左右追施1次尿素,用量为5kg/667m2,可连续追施2次~3次。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园清洁。
6病害防控
6.1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菌核病、白粉病等。6.2防控措施
6.2.1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倒茬,不应与伞形科植物连作;平衡施肥;严防积水;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株及杂草。6.2.2化学防治
刺芫荽主要病害种类及推荐防治药剂见表1。
表1刺芫荽主要病害及防治药剂
病害种类
防治药剂
白粉病
发病初期,可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7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4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d~10d喷施1
次,连续施药2次~3次。
菌核病
发病初期,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5%异菌脲悬浮剂600倍液,或25%嘧霉胺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d~10d喷施1次,连续施药2次~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