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两种电荷-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材解读与重难点突破(人教版).docx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教材考点梳理
一、带了电荷
1.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也带了同种电荷。
(3)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6.电荷量:
(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2)单位:库仑(C)。
7.电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8.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
(2)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用同电荷相互相互作用规律检验:
①两个物体相互排斥:一定带同种电荷。
②两个物体相互吸引:
A.两个物体带异种电荷;B.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
二、摩擦起电
1.原子的结构: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道尔顿发现原子。
汤姆生发现电子。
(3)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通常不显电性的原因:
(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荷。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2)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3.原子带电的原因:
(1)原子失去电子后带正电荷(因为负电荷少了,正电荷相比多了)。
(2)原子得到电子后带负电荷(因为负电荷多了,正电荷相比少了)。
4.摩擦起电原因:
(1)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2)不同物体摩擦时:
A.“弱者”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B.“强者”得到多余电子带等量的负电荷。
5.摩擦起电实质:
是电子的转移(由“弱者”转移到“强者”),并非创造了电荷。
6.摩擦起电的条件:
不同物质摩擦。(2)所处环境要干燥。
7.摩擦起电的能量转化: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8.实例剖析:
(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说明:两者束缚电子的本领是:丝绸>玻璃,则摩擦时,电子由玻璃棒转移到丝绸上,使丝绸带上了等量的负电荷。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说明:两者束缚电子的本领是:橡胶>毛皮,则摩擦时,电子由毛皮转移到橡胶棒,使毛皮带上了等量的正电荷。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2)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3)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
(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2)常见导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3)不导电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如干木棒变潮湿后,会变得导电,成为导体。
4.“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1)导电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的物体只能是导体。
(2)带电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重难点突破
1、下列微粒中,不显电性的是()
A.原子、原子核 B.电子、质子C.质子、中子 D.原子、中子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粘”纸屑,其中“粘”字蕴含的物理原理与下列现象中的“粘”相同的是()
A.带异种电荷的轻质小球靠近后会“粘”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
C.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 D.两块磁铁会“粘”在一起
3、下列不属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是()
A.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飘落 B.摩擦后的气球粘在手上
C.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飞起 D.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4、小红同学用气球(由橡胶制成)与自己的头发摩擦几下,松手后,气球“粘”在头发上,其原因是()
A.气球上的负电荷转移到头发上 B.头发上的正电荷转移到气球上
C.气球和头发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 D.气球和头发带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
5、如图所示金属球使小芳带电,则小芳(???)
A.得到电子??B.失去电子C.得到原子??D.相互排斥的头发上带同种电荷
6、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近一个轻质小球时,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况,则该小球的带电情况是()
A.带正电荷 B.带负电荷
C.不带电荷 D.无法判断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