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pdf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
第一章总论
医学影像学函盖了影像诊断学和入放射学。影像诊断学是阐明利用影像表现的特点为临床
提供诊断的一门学科。影像诊断是通过临床选择的一种或一系列影像学检杳来完成的。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一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涉及的是影像诊断学中的X线摄影检查
技术、X线造影检查技术、X线特殊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磁共振检查技术等。而影像
诊断检杳中的超声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技术则另辟分册论述.
第一节X线检查
一.X线检查的特点与临床应用
1.X线检查的特点
X线检查是-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无创伤的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病变的诊断方法。它具有以
下特点:
(I)可直视人体内组织器官和病灶。X线检查不仅可以看到诸如心、肺、骨骼、消化道等
体内组织器官,还可以看到病变形态特点、位置、大小、形状、毗邻关系等。
2()无创伤的观察活体器官的功能。X线检查能在不改变或破坏机体完整的情况下,对活
体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进行观察,对其解剖和临床生理进行研究,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
消化道系统、胆道系统等的X线造影检查。
近年来,CT、CR、DR等数字X线检查的发展,更加拓展了X线检查的临床意义。X线检
查影像的全面数字化,将为医院的医学信息进入PACS系统(图像管理与通讯传输系统)及远
程会诊的实现做出贡献。
(3)X线检查同时是一种有辐射损伤的检查方法。因此,X线检查必须遵循放射实践的正
当化和辐射防护的最优化。
2.X线检查的应用范围
X线检查可以应用于人体的各个系统。但其选择应考虑以下原则:
(1)受检查部位应具有对比条件。
(2)检查必须安全,不危及病人生命,不发生严重后果。
3()根据病情、临床需要及适应症选择最恰当的检查方法,采取最优首选检查制。
3.X线检查的限度
(1)病变密度的限制。如脓胸、血胸在X线检查中无法定性鉴别,密度一致。
2()病变反应时间的限制。英些疾病症状早于X线征象的出现。如大叶炎、急性骨髓炎
等。
3()病变部位的限制。多数位于体表部位或一般视诊所及的部位,如皮肤、外耳等,临床
检自优于X线检自。
4()发育方面的限制。人体某些部位的检查与年龄发育有关。如副鼻窦在新生儿尚未发育,
无X线检查价值。
4.X线检查方法
X线检查方法分三大类,普通X线检查透(视与摄影)、X线造影检查和X线特殊检查。
(1)X线透视检查
优点:可转动病人体位,改变方向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
低:可立即得出结论。
缺点:影像对比度、清晰度差,难以分辨密度或厚度差异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或厚度较大
的部位:缺乏客观记录也是重要缺点。同时,透视检查的辐射剂量远大于同一部位的摄影检
查。
2()X线摄影检查
优点:成像清晰,对比度良好:密度、厚度差异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异较小的部位能得到显
示;有客观记录。
缺点:每一幅照片只是一幅相对的影像,要建立立体概念需要栏互垂直的两个方法摄影:对
功能观察不及透视;费用高。
3()X线造影检查
人体组织有相当部分只依靠自身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不能在普通摄影检查中显示。
此时,可将原子序数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
的物质引入器官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影像,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造影检查方式有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两种方法。直接引入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
法。间接引入法有吸收法如(淋巴管造影)与
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两种。
4()X线特殊检查
在普通检查的基础上,利用特殊的检查装置,使受检部位显示出普通检查不能获得的影像,
此称特殊检查。
由于CT、MR、DSA、CR、DR等成像系统的开发,特殊检查的应用在减少。目前仍使用
的特殊检查方法有体层摄影、铝靶软组织摄影、放大
摄影等0
.X线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的一般原则
1.X线摄影体位
(1)体位与X线影像
X线影像是X线诊断的依据。然而,X线影像是人体三维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