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篇_摄食行为.ppt

发布:2018-07-21约3.87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摄食行为(prehension behavior) 正常机体物质与能量的代谢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摄食行为是维持机体代谢处理稳恒状态的一种调节性行为。 动物开始寻找食物,并不是由于突然感到饥饿,而是由于饱足信号停止发送的缘故。 猫和狗通常用前肢按住食物,用门齿和犬齿咬断食物,依靠头、颈的运动把食物送入口中; 牛的主要采食器官是舌。由于缺乏上门齿,牛在放牧时不能啃食短草,但舌很长,舌面粗糙,灵活而有力,能伸出口外卷草入口,送至下颌齿和上颌齿龈间锉断,或借头部的运动扯断饲草,散落的饲料用舌舔取; 绵羊和山羊则靠舌和切齿采食,绵羊的上唇有裂隙,便于啃很短的牧草; 猪用鼻突掘地寻找食物,并靠尖形的上唇和舌将食物送入口内,饲喂时则靠齿、舌和头部运动来采食。 马的唇灵活、敏感,是采食的主要器官。放牧时,上唇将草送至门齿间切断,并依靠头部的牵引动作,把不能咬断的草茎扯断。 鸟类一般采取啄食。 家兔有特殊的食粪行为,有助于获得维生素B。若人为阻止其行为,会影响健康甚至导致动物死亡。 饲料中的化学物质对动物嗅觉与味觉的刺激是引发采食和延续采食的重要因素。哺乳动物的嗅觉和味觉比较发达,饲料的酸碱度、饲料的气味、饲料中的有毒物质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动物采食。 在畜牧生产中,为了改善饲料的风味,广泛采取在饲料中添加诱食剂(香味剂、酸化剂、甜味剂等)的方法,以促进动物采食。但是,目前对不同动物的味觉喜好及感觉灵敏度的了解甚少。 2、饮水往往与采食相关联,其原因是采食中枢与饮水中枢相邻。 3、饮水量与气候、动物年龄有关。幼龄动物吃奶时,饮水少,断奶后饮水增多;老龄动物肾功能降低,水代谢快,饮水增多。 4、饮水量还受某些特殊生理状态的影响。动物采食后,由于代谢增强,饮水量增加;雌性动物在排卵前,饮水量增加,尤其是鸽子,饮水为排卵所必须,也是吐哺鸽乳所必须的。 摄食行为 一、摄食行为的调节机制 二、家养动物的摄食行为 寻求与食欲 采食的控制 饮水的控制 吃奶的行为 反刍行为 摄食行为包括一切获取、处理和摄取固体液体营养物质的活动。 由于生物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吃与被吃,即“食物链”的关系,因而对于动物个体来说,最重要的行为莫过于获得生活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物质。 动物要生存,就必须不停地与外界发生能量与物质的交换。因此,摄食行为是动物最基本的本能。此外,正常采食是动物健康的标志。 一、摄食行为的调节机制 下丘脑 腹中核——“饱中枢” (satiety center) 外侧核——“采食中枢” ( feeding center) 视上核和室旁核——饮水行为 掌管饥渴的神经中枢部位位于下丘脑。 1、采食的发动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觅食行为的发动主要依赖于脑中能通过血液成分、激素水平和代谢水平来察觉体内变化的内部感受器,分为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过去曾认为,胃的蠕动收缩能发动采食。但是,胃被切除的动物仍有食欲,而且绝食动物的胃蠕动减慢。 2、采食的特点 动物觅食时所依赖的感官并不相同。例如鸡多靠视觉去发现食物,猫、狗多依靠嗅觉和听觉。 采食是一种刻板行为。不同动物的采食方式不同。唇、舌、齿是动物主要的采食器官,有些动物还依靠前肢进行辅助。 各种动物的采食特点(一) 各种动物的采食特点(二) 3、异嗜(一) 在食物成分比较完善的情况下,随着能量的摄取与消耗,动物一般能保持正常的食欲. 如果食物中缺乏某种特殊营养物质,则可能导致食欲异常,这时动物不吃通常的食物,而使其寻求行为持续下去,直到满足其所缺的成分为止,这种特殊的行为即称为“异嗜”。 3、异嗜(二) 例如,严重缺乏蛋白质营养时,草食动物可能吃肉;营养失调的狗可能吃煤渣、木榍;缺盐的鹿会舔尿;产蛋的鸟类缺钙时会啄蛋。患磷缺乏症的牛,常因采食含铁钉的垃圾导致创伤性网胃炎或创伤性心包炎,马因吞空气导致腹痛(马疝痛)。 多数家畜都有厌于常吃一种饲料而喜欢饲料的多样化,这可能是保证营养平衡的一种行为因素。但是,集约化饲养条件不允许为动物开小灶。 4、采食的影响因素(一) 同一种动物都采取同一种形式采食。但是采食量、采食速度、采食时间长短和对食物的挑选等都受动物体内的生理需要、年龄、经验、应激、疾病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 一顿食量的多少及采食间隙,与食物通过胃的消化吸收速度有关。 各种动物的采食次数和一顿食量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大吃一顿的效果多半是增加脂肪和肝糖形式的能量贮存。 4、采食的影响因素(二) 饲料的组成成分对采食量及采食间隔有重要影响。例如,以青料为主时,动物吃得多、消化快;饲喂高蛋白饲料时,一顿吃得少、消化慢。 饲料的能量水平与适口性对采食量及采食间隔也有重要影响。饲喂低能量的稀薄饲料,适口性差,采食量减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