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实验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即控制无关变量,只让自变量起作用),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即因变量)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符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的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的现象。
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感知能力。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超额学习: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联想: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遗忘:是党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再认:是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是,仍然可以被识别出来。
回忆:根据需要吧经历过的事物独立地在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
保持:是指识记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脑中保留与巩固的过程。
识记:通过反复感知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的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 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思维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无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不自主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根据某种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脑里构成相应新表现的过程。
原型启发: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人脑力独特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注意: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预先没有确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有明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动机: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机。
成就动机:陈旧动机理论认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外部动机:是指吧活动本身当作手段,由活动以外的人或事激发起的动机,也就是说,它是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
动机冲突:是意志行动主要的内部斗争过程,它是在内心中队两种或两种以上愿望进行权衡和选择的过程。
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