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平凉市崆峒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docx

发布:2025-02-27约1.8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平凉市崆峒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一、崆峒区主要农作物及其病虫害现状

平凉市崆峒区作为甘肃省的重要农业区,其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中玉米和冬小麦是两大主要农作物。根据相关数据,崆峒区玉米常年播种面积达33万亩,小麦为22万亩,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5%。马铃薯也是当地的重要作物之一。

1.主要病虫害种类: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玉米螟、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

2.发生规律: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例如,条锈病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容易爆发,而玉米螟在高温多雨季节更为活跃。

3.面积与损失:据调查,崆峒区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达数十万亩,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二、病虫害防治的现有措施

1.推广抗病虫品种:通过引进和推广抗病、抗虫性强的作物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近年来崆峒区大力推广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

2.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例如,崆峒区通过“一喷三防”技术,对小麦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达22万亩。

3.加强田间管理:通过合理轮作、优化水肥管理、改善土壤条件等措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崆峒区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户科学施肥和灌溉。

4.监测与预警:成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小组,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户开展精准防治。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1.过度依赖化学防治:部分农户仍习惯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同时污染环境。

2.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不足:尽管已有绿色防控技术,但在部分偏远地区,农民对这些技术的接受度较低。

3.监测体系需完善:病虫害的早期监测和预警体系尚需加强,以进一步提高防治效率。

1.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方式,让更多农户了解并掌握绿色防控技术。

2.完善病虫害监测体系: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提升病虫害监测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3.加强政策支持:通过政府补贴、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农户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和抗病虫品种。

平凉市崆峒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四、崆峒区病虫害发生规律分析

1.气候条件的影响:

温度与湿度:条锈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在春季气温回升、湿度较高时易爆发,而玉米螟等害虫在高温多雨季节更为活跃。

气候变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进一步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2.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崆峒区大面积种植小麦和玉米,单一作物种植容易导致病虫害的集中爆发。例如,条锈病在小麦连作区传播速度较快。

马铃薯种植区域也常面临晚疫病等病害的威胁,这与田间湿度大、通风不良有关。

3.农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不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降低作物的抗病性。

农药使用不当(如过量或不当选择)会加速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同时污染环境。

五、崆峒区病虫害防治对策的具体实施

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崆峒区在现有措施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防治策略,并加强具体实施:

1.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芽孢杆菌)来控制害虫。

物理防治:设置诱虫灯、黄板等物理设备,诱杀害虫。

生态调控:通过间作、轮作等种植方式,改善农田生态系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2.加强科学用药管理:

推广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推动农药减量行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和剂量,降低环境污染。

3.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病虫害监测点,利用遥感技术和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监测能力,确保病虫害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准确预警。

4.加强农民培训与技术推广:

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病虫害防治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崆峒区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持续优化防治策略。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科学用药管理、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以及加强农民培训,崆峒区有望进一步降低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崆峒区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