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函数教学设计(张俊芬).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课 题 2.4指数函数 科 目 数 学 课 时 2课时 班 级 xx技校一年级
xx班 授课日期 2011年10月19日 教材
名称 《数学》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四版上册 主要
内容 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教学
目标 1.能够认识指数函数;
2.熟记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能够熟练应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重点及其破解方法 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应用。
破解方法:
1.复习相关知识点;
2.设计任务书;
3.查阅学习资料;
4.教师指导。 难点及其化解方法 难点:理解掌握底数对指数函数的影响
化解方法:
1.小组讨论;
2.查阅学习资料;
3.教师指导。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是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有着自己独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在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与专业实践知识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实用性,体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单调性、奇偶性及一次、二次函数图像,掌握了实指数幂及其运算的基础上引入的。
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本节课将从细胞分裂等实际问题引入,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接着研究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从而深化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并且了解较为全面的研究函数的方法,为以后在研究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其它函数打下基础。另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涉及到了指数函数的知识,例如细胞分裂,放射性物质衰变,贷款利率等,所以学习这一节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 教学对象分析 该班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学生普遍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在知识方面,学生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有一定的基础,但整体欠佳。学习能力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法
分析 采用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达到对新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学法
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在思维习惯上还有待教师引导。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创设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实例导入:动态演示细胞分裂的实例,引出指数函数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研究两个特殊底数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归纳出一般指数函数的性质和规律,符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认知规律。
3.利用几何画板,动态研究参数a的取值对指数函数图像的影响,让学生更直观、深刻的感受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且深化学生数形结合思维习惯。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Web教室,因特网,局域网
2.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
3.将本班学生平均分为五组,并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情景设计: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某种细胞的分裂规律为: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细胞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动画演示)
问题2:一条绳子从中间对折剪断:剪1次长度变为原来的,
剪2次长度变为原来的……一条这样的绳子剪x次后,绳子的长度y与所剪次数x的关系式是怎样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推举代表解释这两个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构成函数.
学生回答: y与 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 (x∈N ); y=()x(x
∈N).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从函数的定义出发来解释两个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用函数的观点分析细胞分裂个数y模型中和绳子的长度y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
充实实例,突出底数a的取值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函数y=2x、y=0.5x 分别以0a1或a1的数为底,加深对定义的感性认识,为顺利引出指数函数定义作铺垫。 探求新知、新课讲解
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的含义: (多媒体演示) 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按小组讲解自己的讨论情况。)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总结) 认识清楚底数a的特殊规定,才能深刻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并为学习对数函数,认识指数与对数函数关系打基础。
例题讲解、实战演练 例1:指出下列函数中,那些是指数函数:
(1)y=4x;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