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影子》-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语文全解创新Word说课稿(统编版).docx
阅读6《影子》-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语文全解创新Word说课稿(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影子》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影子》,学生将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与创意表达,增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同时提升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的能力。此外,课程还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影子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体会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难点:
1.将影子产生的原因用科学原理解释,并与课文内容结合。
2.学生对拟人手法的理解,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解决办法:
1.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辅助,让学生直观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
2.分析课文中的拟人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类似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来巩固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影子》课文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影子形成的原理图、影子游戏视频等。
3.实验器材: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板、白纸等,用于演示影子形成。
4.教室布置:设置阅读区、讨论区和写作区,确保环境安静、整洁,便于学生参与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影子的动画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影子形成的过程。
2.提出问题:观看结束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吗?”
3.引导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影子与光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讲授新课(15分钟)
1.介绍影子:讲解影子产生的原因,即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物体后面形成的暗区。
2.解释原理: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资源,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让学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3.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影子》课文,引导学生关注影子在课文中的描写和作用。
4.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阅读:让学生阅读与影子相关的短文,巩固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摄影等。
3.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我的影子”为题,写一篇短文,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表达对影子的感受。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学生:影子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影子有哪些特点?
3.总结回答:总结影子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应用。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练习,分享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3.学生提问: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影子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影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影子形成的过程。
2.创意绘画: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影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影子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光学仪器、激光技术等。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1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7.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影子产生的基本原理,即光的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形成的暗区。他们能够解释影子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日食、月食、手影游戏等。
2.能力提升:学生在阅读《影子》课文后,能够识别并理解其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他们能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类似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3.观察力增强:通过观察影子形成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4.思考能力:学生在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时,需要思考并分析不同情境下的影子特点,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创造力激发:在创意绘画和影子游戏中,学生需要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影子形象,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6.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影子游戏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