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doc

发布:2023-10-06约1.2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高山流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随文识字。 2.了解文言文与白话文文体区别,古今文互读中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方法,生动复述伯牙遇知音的过程。 【教学重点】 上述目标1、2 【教学重点】 上述目标3 【教学准备】 教师:《高山流水》PPT课件。 学生:搜集俞伯牙、钟子期的资料,预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听音乐,辨识乐曲; 2.齐读古文《伯牙绝弦》,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二、授课 1.师简介古文与今文区别,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 2.学习第1、2自然段 生默读第1、2自然段,启发提问: (1)伯牙是谁?他是干什么的? (2)他的琴技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得出? (3)理解“曲高和寡”。 生回答,师联系“伯牙善鼓琴”,引导学生复习记叙要素及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学习第3、4自然段 (1)抽生读第3自然段,余生搜划自己在该段中获得的信息。 (2)师展示PPT填空,生从课文中搜寻并作答,师生共同完成填空。 (3)生齐读这段环境描写,感受并讨论回答其妙处。 (4)讨论:伯牙为什么携琴下船?他的心情怎样?他要弹给谁听?为什么? (5)生齐读第4自然段。 4.学习第5自然段 (1)师切换PPT画面,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生默读第5自然段。 (2)结合课文,引导生理解“志在高山,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的意思。 (3)生结合画面及上下文,理解“气势磅礴”、“烟波浩渺”的意思。 (4)齐读本段四字词语。 (5)划出本段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语句,讨论其作用与妙处。 5.学习第6自然段 (1)理解“一见如故”。 (2)结合古文及重点词语,用生动的语言复述伯牙与子期成为好朋友的过程。(提醒:尽量用上好词佳句及细节描写) 6.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及学习情况。 三、课内拓展 下面是一位二年级学生的“作文”,请大家用本课学到的细节描写方法拓展: 我新转到雷锋小学,一个人也不认识。那天,我没带伞,小明借给我一把伞。后来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写作训练,师引导评价。 四、布置作业 1.按要求预习课文后半部分。 2.完成练习册自己会做的习题。 【板书设计】 19.高山流水 叙事要素 细节描写 时间: 环境描写 地点: 心理描写 人物: 动作描写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