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案.docx
研究报告
PAGE
1-
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一、总体要求
1.1建设目标
(1)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体目标包括: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反应迅速、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格局;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应急恢复能力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2)通过建设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实现应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应急管理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二是提高应急处置的速度和效果,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三是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社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四是提升应急管理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合作与交流。
(3)具体到各个层面,建设目标包括:在政府层面,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应急管理决策水平;在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层面,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在社区和基层层面,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为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建设原则
(1)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正确方向;其次,以人为本,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再次,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2)建设原则还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注重源头治理,加强风险防控;二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格局;三是资源共享,协同作战,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应急资源整合与共享。
(3)此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决策,依靠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提高应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二是公开透明,及时发布应急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三是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通过这些原则的贯彻实施,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1.3适用范围
(1)本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案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应急管理部、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方案旨在为各类组织提供应急管理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
(2)方案的具体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自然灾害应对,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事故灾难应对,如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如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事故等;社会安全事件应对,如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此外,方案还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3)方案还适用于各类应急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包括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通信保障、应急资金支持、应急人员培训等。同时,方案也适用于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包括应急知识普及、应急演练组织、应急文化建设等。通过本方案的贯彻执行,旨在提高全社会的应急意识和能力,确保在各类突发事件面前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进行应对。
二、组织架构
2.1机构设置
(1)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形成高效、协调的应急管理体系。中央层面应设立国家应急管理部,作为全国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省、市、县级政府应设立相应的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应急管理工作。
(2)在国家应急管理部内,应设立多个职能司局,如应急指挥司、应急救援司、灾害风险防治司、应急管理保障司等,分别负责应急指挥调度、应急救援行动、灾害风险监测与防治、应急物资与资金保障等工作。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内部也应设立相应的职能科室,以实现职责分工和业务协同。
(3)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应设立应急指挥中心,作为应急管理的核心枢纽,负责收集、分析、处理应急信息,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应急指挥中心应配备先进的通信设备、数据处理系统和应急指挥软件,确保应急信息的实时传输和高效处理。同时,应急管理机构还应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应急决策提供专业支持。
2.2职责分工
(1)国家应急管理部作为全国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国家应急管理工作政策和规划,指导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全国范围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负责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
(2)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应与国家应急管理部的职责相对应,具体包括:贯彻执行国家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应急管理工作;组织编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