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简易天气预报仪》(说课稿)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docx
《制作简易天气预报仪》(说课稿)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制作简易天气预报仪》。教学内容包括: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学习制作简易天气预报仪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使用该仪器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将通过亲自动手制作简易天气预报仪,学习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阶段,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探索欲望。在知识方面,他们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气象知识和科学方法。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需要进一步培养。
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兴趣。此外,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较为积极主动,有的则可能较为内向,这对课堂管理和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
在《制作简易天气预报仪》这节课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将对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气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经验,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再次,制作过程需要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最后,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需要培养坚持不懈、勇于尝试的精神,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透明塑料瓶
-铅笔
-橡皮筋
-红墨水
-尺子
-针线
-彩色纸
-胶带
-胶水
课程平台:
-课堂互动白板
信息化资源:
-天气预报视频资料
-简易天气预报仪制作步骤图解
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
-实地观察
-课堂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吗?”引发学生对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的兴趣。
-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如晴天、雨天、雪天等,让学生描述这些天气的特点。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制作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仪,自己预测天气。”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讲解简易天气预报仪的制作原理,包括温度计、湿度计等基本部件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现有材料制作简易天气预报仪。
-教师演示制作过程,包括如何制作温度计、湿度计等。
-学生跟随教师步骤,动手制作简易天气预报仪。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制作的简易天气预报仪进行天气预测。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预测的准确性。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制作简易天气预报仪的原理和步骤。
-学生回顾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和收获,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实验,你们觉得科学探究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并记录下一周的天气情况,并尝试使用简易天气预报仪进行预测。”
-强调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养成关注天气的习惯。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遵守实验操作规范。
-教师总结本节课,感谢学生的参与,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天气预报的历史与发展:介绍天气预报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现代气象技术的应用。
-天气符号与预报:讲解天气预报中常用的符号及其代表的天气现象,如晴天、多云、雨雪等。
-地球气候系统:简要介绍地球气候系统的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象观测工具:介绍气象观测的基本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风速计等,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地球自转与天气变化:探讨地球自转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书籍:《气象学基础知识》、《天气预报的故事》等,帮助学生了解气象学的科学原理和天气预报的趣味性。
-观看科普视频:推荐观看关于气象科学的纪录片,如《天气的故事》、《地球脉动》等,让学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