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难点必刷题解析.docx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难点必刷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73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教学的要求?
A.写作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写。
B.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
C.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D.鼓励学生多模仿范文,照搬现成的写作模式。
答案:D、解析: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进行写作,表达真情实感,避免抄袭和套用现成的写作模式。
2、在进行“小说阅读”这一教学内容时,下列哪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A.提供详细的人物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B.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个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看法。
C.讲解大量关于小说创作技巧的知识。
D.安排学生背诵小说中的经典段落。
答案:B、解析: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提升他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供详细的人物分析和讲解创作技巧虽然有助于理解,但未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背诵经典段落则更多是记忆层面的工作,而理解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B.“你去吧!”妈妈说:“我年纪大了,爬不动了。”
C.《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D.他一边走一边想:这次考试会不会考得不好?
答案:C
解析:A项中问号应改为逗号,因为这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停顿;B项中冒号应改为逗号,因为这里引用的是对话内容的一部分;D项中省略号不应出现在引语内部,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他一边走一边想,这次考试会不会考得不好?”因此只有C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4、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通过描写菊花的开放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B.《孤独之旅》通过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农村孩子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老师严厉管教的不满。
D.《散步》一文中,祖孙三代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C项中描述存在一些偏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展现了儿童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和对自然的热爱。文中并未直接提到作者对老师的不满,而是更多地反映了孩子们在成人世界面前的天真与好奇。因此,C项的表述不够准确。
5、下列关于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只需关注字面意思,无需理解背景信息。
B.重视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C.阅读时只需记住关键的实词和虚词即可。
D.理解文言文的核心在于背诵全文。
答案:B
解析:正确理解文言文不仅需要掌握字面意思,还应了解其背景信息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结构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仅仅是记住关键的实词和虚词。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6、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下列哪种方法最不推荐使用?
A.字句对译,逐字逐句对应现代汉语。
B.保持原文风格,尽量保留古文韵味。
C.尽量直译,让读者能直接理解原意。
D.注重意译,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答案:C
解析:文言文翻译应当以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为首要目标。直接翻译可能会导致译文晦涩难懂,影响读者理解。因此,选项C中提到的尽量直译的方法并不推荐使用。正确的做法是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包括字句对译、注重意译等,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理解。
7、下列关于文言文《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A.表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喜悦心情。
B.描述了渔人因迷路而迷失方向的无奈。
C.说明了渔人沿着小溪前行,忘记了自己走过的路程有多远。
D.表达了渔人对眼前美景的沉醉,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答案:C
解析:此句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是渔人沿溪行走,由于景色迷人,他忘记了自己已经走了多远,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8、在古文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属”字应如何理解?
A.属于
B.类
C.亲属
D.属国
答案:B
解析:“属”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类别或种类的意思,如《岳阳楼记》中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里的“属”也是表示类别之意。因此,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属”意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