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初中信息技术 第3课 数据的图表化说课稿.docx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初中信息技术第3课数据的图表化说课稿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以“数据的图表化”为主题,紧密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学习图表制作方法,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可视化意识。设计思路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掌握方法;实践操作,巩固提升;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通过数据分析与图表制作,提高对数据信息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提升计算思维,学会运用图表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学会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运用图表化方法表达和交流。强化技术运用能力,掌握电子表格和图表制作工具的基本操作。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数据图表的制作与展示。
难点:数据图表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解决办法:
1.重点:通过示范操作和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图表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和互评,引导学生关注图表的准确性和美观性,提高数据表达的效果。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教材《信息技术》第3课《数据的图表化》。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数据图表制作相关的图片、图表模板和教学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电子表格软件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足够的电子设备供学生操作,并确保网络连接稳定。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生活中的数据图表实例,如天气预报、成绩单等,提问学生这些图表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信息。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如数据的输入、排序和筛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数据图表的类型、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举例说明:展示不同类型图表的实例,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集设计合适的图表,并说明选择理由。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以下练习:
-制作柱状图展示班级人数分布。
-利用折线图展示一周内气温变化。
-使用饼图展示不同科目的成绩比例。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对学生在制作图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据图表在信息表达中的重要性。
-强调图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如数据准确性、图表布局等。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据,设计并制作相应的图表,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6.课堂活动(约10分钟)
-学生展示: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图表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遇到的问题。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改进之处。
7.课堂反思(约5分钟)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图表制作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总结收获和不足。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据图表的类型、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能够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2.技能提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了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图表,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互评,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问题解决: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图表化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和展示,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4.创新思维:在图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图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信息意识:通过学习数据图表的制作,学生能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信息,提高对数据信息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
6.数据分析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运用图表化方法表达和交流,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
7.信息技术素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课程紧密相关,通过学习,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提升。
8.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9.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和课堂展示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10.评价能力:学生在互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提高了自己的评价能力。
板书设计
①数据图表化概述
-数据图表化的定义
-数据图表化的作用
②数据图表的类型
-柱状图:展示数量对比
-折线图:展示趋势变化
-饼图:展示比例关系
③图表制作步骤
-数据准备
-选择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