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协议原理及配置实验报告.docx
RIP协议原理及配置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深入理解RIP协议的基本原理,包括路由信息的交换、度量值计算等。
2.通过实验掌握RIP协议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的配置方法,实现网络之间的路由可达。
3.观察和分析RIP协议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加深对路由协议工作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环境
1.使用PacketTracer软件搭建网络拓扑结构,包括多台路由器、交换机以及连接它们的链路。
2.各设备的基本配置:
-路由器:设置接口IP地址,作为不同网络段的网关。
-交换机:用于连接各个设备,实现数据链路层的转发。
##三、RIP协议原理
1.RIP协议概述
-RIP(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在自治系统(AS)内交换路由信息。
-它以跳数(HopCount)作为度量值,衡量到达目的网络的距离。跳数越少,路径越优。
2.工作原理
-邻居发现:RIP路由器通过定期发送广播或多播消息(RIP请求报文)来发现相邻的路由器。
-路由信息交换:当邻居关系建立后,路由器周期性地(默认每30秒)向邻居发送包含自己路由表的RIP响应报文。报文中包含了目的网络、下一跳地址和跳数等信息。
-路由计算:接收到RIP响应报文的路由器会根据报文中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如果收到的路由信息中的跳数比自己路由表中的跳数少,则更新相应的路由条目;如果跳数相同,则根据配置的规则(如优先选择来源路由器的IP地址小的条目)进行处理;如果跳数大于15,则表示该网络不可达(RIP的最大跳数为15)。
-毒化逆转:为了避免路由环路,当路由器发现某个网络不可达时,会将该网络的跳数设置为16(即无穷大),并向邻居发送更新报文。邻居收到这样的报文后,也会将相应的路由条目标记为不可达。同时,为了防止其他路由器从该路由器学习到该不可达路由,该路由器会在一定时间内(默认180秒)持续发送跳数为16的更新报文,这就是毒化逆转机制。
-水平分割:水平分割是一种防止路由环路的机制。路由器不会将从某个接口学到的路由信息再从该接口发回给邻居。例如,如果路由器R1通过接口E0从路由器R2学到了网络N1的路由,那么R1不会再将网络N1的路由信息通过接口E0发送给R2。
-抑制时间:当路由器接收到某个网络的跳数变为无穷大(即不可达)的更新报文后,会在一段时间内(默认180秒)抑制对该网络的更新。在抑制时间内,即使收到关于该网络的其他更新信息,也不会更新路由表,除非收到的更新信息表明该网络又可达了(跳数小于16)。
##四、实验步骤
1.搭建网络拓扑
-使用PacketTracer软件创建如下网络拓扑:
-路由器R1、R2、R3相互连接,分别连接到不同的子网。
-子网1:192.168.1.0/24,连接到路由器R1的Fa0/0接口。
-子网2:192.168.2.0/24,连接到路由器R2的Fa0/0接口。
-子网3:192.168.3.0/24,连接到路由器R3的Fa0/0接口。
-路由器之间通过Serial接口连接,链路类型设置为点对点链路。
2.基本设备配置
-路由器R1
```
Routerenable
Router#configureterminal
Router(config)#hostnameR1
R1(config)#interfaceFastEthernet0/0
R1(config-if)#ipaddress192.168.1.1255.255.255.0
R1(config-if)#noshutdown
R1(config-if)#exit
R1(config)#interfaceSerial0/0/0
R1(config-if)#ipaddress10.0.0.1255.255.255.252
R1(config-if)#noshutdown
R1(config-if)#clockrate64000
R1(config-if)#exit
```
-路由器R2
```
Router